玩酷网

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上将陈仪被执行枪决,行刑前,蒋鼎文让士兵端来酒食,陈

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上将陈仪被执行枪决,行刑前,蒋鼎文让士兵端来酒食,陈仪说,用不着,走吧!抵刑场后,陈仪稳步下车,扭头对行刑的人说,向我的头部开枪! 陈仪,1883年5月3日生于浙江绍兴,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是钱庄老板。他从小就聪明,1902年跑到日本读书,先进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炮兵,后来又进了陆军大学深造。这两段经历让他成了军事方面的能人,回国后投身辛亥革命,帮着浙江独立,干得风生水起。后来他加入国民党,成了蒋介石的得力助手,1924年当过参谋长,职位越爬越高。抗战胜利后,他被提拔为陆军二级上将,1945年被派去台湾当行政长官,负责接收日本投降后的治理工作。 但好景不长,1947年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陈仪下令武力镇压,结果搞得民怨沸腾,自己也背了黑锅,被蒋介石免了职,名声一落千丈。1948年他被调去当浙江省主席,那时候国共内战已经快分胜负了,他不想打仗,想通过和平方式保住浙江,还联系老部下汤恩伯商量起义。可惜汤恩伯不靠谱,直接把他卖了,计划泡汤。1949年2月他被免职,4月被押到台湾,1950年5月军事法庭判他死刑,罪名是“通匪”。6月18日,他被执行枪决,67岁的人生就这么画上了句号。 陈仪这一辈子,从意气风发到身败名裂,既有个人选择的影子,也有时代大潮的推动。他的经历让人感慨,命运这东西,有时候真不是自己能完全掌控的。 1950年6月18日,陈仪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天凌晨,他被关在台北万华的宪兵第四团看守所。蒋鼎文负责安排行刑,派士兵去提人,说是蒋介石要见他。陈仪信了,起床洗漱,还特意换上淡黄色西装和白衬衫,戴上劳力士手表,收拾得整整齐齐。士兵把他带上车,开往新店空军公墓。一路上他可能还蒙在鼓里,直到下车看到摄影师拿着相机,才明白这是要去刑场,腿一软,差点站不稳。 负责行刑的人扶着他走到军法官面前,军法官核实身份,宣读判决书,问他有什么话说。陈仪站直了身子,说自己流的血是为了京沪杭一千八百万同胞,承认了自己想跟共产党合作的打算。军法官又问他对家人有什么遗言,他想了想,说没有。接着,他扭头对行刑的人说,要朝他头部开枪。不过保密局早有安排,决定从背后开枪,两发子弹打进他背部,他倒在地上,另一个士兵上前补了一枪,陈仪就没了气息。那一刻,67年的风风雨雨彻底停了。 这过程听着挺震撼,陈仪到最后都没低头,硬气得很。他的态度让人忍不住想,他到底是抱着什么信念走到这一步的? 陈仪被枪决后,台湾的政局没啥大变化,国民党还是牢牢控制着局面。他的死给那些可能想叛变的人敲了个警钟,蒋介石的权威也更稳了。告发陈仪的汤恩伯呢,本以为能靠这事捞点好处,结果也没啥回报。1949年上海防卫战他打得一塌糊涂,名声臭了街,后来被安排到总统府当了个没实权的战略顾问,基本被晾在一边。1954年他身体不行了,去日本治病,结果6月29日死在东京,54岁,遗体埋在那边,没能回国。 陈仪的历史评价两边都不一样。1980年大陆这边追认他为“为解放事业贡献生命的爱国人士”,觉得他晚年想和平解决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台湾,二二八事件让他背了不少骂名,有人觉得他是历史悲剧的产物,有人干脆说他就是个失职的官僚。他的故事,折射出那段历史的复杂,也让人看到权力斗争的残酷。汤恩伯的下场更是让人唏嘘,背叛了老上司,最后自己也没落着好。 陈仪的死,某种程度上是个时代的句号。他的选择和结局,留给咱们后人不少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