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学森却大声喝止:“不行!” 一九六九年的春天,远在罗布泊戈壁滩的钱学森刚结束一天的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他不知道,此时北京的家中,父亲钱均夫正在病榻上发出最后的心愿。钱均夫望着前来照顾他的儿媳蒋英,声音虚弱却坚定:"我留下的那3000元遗产,全部都给妹妹月华,她这些年不容易……" 几天后,当钱学森终于赶回北京,父亲已经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旅程。按照遗愿,钱均夫的遗体被安葬在杭州市茅家埠里鸡笼山,与早逝的母亲章兰娟合葬。处理完父亲的后事,蒋英才轻声向丈夫转达父亲的遗愿,并将那包裹着3360元的牛皮纸袋递到钱学森手中。 这笔钱代表着父亲多年的积蓄与心意。钱学森缓缓打开纸袋,望着里面的钞票陷入沉思。父亲的这份心意,他怎能不懂?继妹钱月华不是亲生女儿,却比亲生子女还要尽孝,在父亲病卧期间细心照料,擦拭身体、喂饭、念报纸给老人听,分毫不差。而自己,因为国家任务,很少能陪伴在父亲身边。 然而,就在蒋英以为丈夫会按照父亲遗愿行事时,钱学森却出乎意料地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这是国家的钱,我们不能拿!国家那么困难,很多科研人员还顶着饥饿做实验……"面对妻子疑惑的目光,钱学森解释道。 这一刻,他心中的天平倾斜了。一边是对父亲的孝道,一边是对国家的责任。这种选择,对于一个出身名门的人来说并不容易。钱均夫是吴越国王钱镠的第三十二代孙,从小接受"兴教救国"的教育。正是这位老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儿子,告知祖国百废待兴,希望他回国效力。1955年,钱学森不顾重重阻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投身国防科研事业。 父亲的爱国情怀影响了钱学森一生。此刻,他选择将这3360元归还给父亲生前所在单位中央文史研究馆。这个决定让他备受煎熬——他违背了父亲的遗愿,却遵从了父亲一生教导的家国大义。 钱学森握紧拳头,仿佛能感受到父亲当年握着他的手,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身为中国人,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个教诲,从他幼时就深深刻在骨子里。从求学到科研,从归国到奉献,他一直在践行这个信念。 钱学森将父亲的遗产上交国家后,看似了结了一桩心事,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结无法解开。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想起父亲弥留之际的嘱托,想起那双照顾父亲多年的手。母亲章兰娟在他幼年时就离世了,47岁的年纪,留下了无尽的思念。继妹钱月华虽非亲生,却胜似亲生,在父亲晚年无微不至地照顾,擦拭身体,喂饭,每天还会耐心地念报纸给老人听。 钱学森深知,自己无法常伴父亲左右,全靠妹妹和妻子蒋英照顾。五十年代回国后,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很多科研人员还顶着饥饿做实验",这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真实的写照。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研人员常常忍饥挨饿,却依然坚持工作。 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更加节衣缩食。他开始一点一点地攒钱,每个月省下一部分工资,慢慢积累。他心里有一个计划:无论如何,要完成父亲的心愿。 钱均夫生前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钱学森。老人早年就读于维新时期创建的杭州求是书院,后来又赴日本留学,与鲁迅、许寿裳、蒋百里等著名知识分子共同求学。蒋百里后来成为钱学森的岳父,这段因缘也是家族史上的一段佳话。钱均夫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立志"兴教救国"。回国后,他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到了钱月华的女儿出嫁那天,钱学森终于攒够了3000元。他拿着这笔钱,郑重地交到了钱月华手中。 "这些年,我一直记着父亲的心愿。"钱学森诚恳地说道。 钱月华感动万分,但仍坚持推辞:"哥,你不用这样..." 钱学森难得地严肃起来:"这是咱们父亲的意思,你必须收下,我才能完成咱爸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