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16年深冬的一天,苏州军区的装甲部队严阵以待,出动6辆最新式的九九主战坦克,

2016年深冬的一天,苏州军区的装甲部队严阵以待,出动6辆最新式的九九主战坦克,准备迎接一位来自深山的特殊客人 那是2016年深冬的一天,苏州军区某装甲部队门前一片肃穆。六辆最新式九九主战坦克整齐排列在入口两侧,战士们笔直地站立着,等待着一位特殊的客人。 一辆普通军用汽车缓缓驶来,停在了部队大门口。车门打开后,一位耄耋老人在部队领导的搀扶下艰难地走了下来。老人已经94岁高龄,双目紧闭、眼窝深陷,脸上带着慈祥安宁的笑容,只有下巴处那道醒目的伤疤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什么。 老人刚一站定,六辆坦克便齐声开炮致敬,震天的炮声在军营上空回荡。炮声过后,在场所有官兵迅速集结成队,向老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向老英雄致敬!"战士们嘹亮的口号声久久回荡在空气中。 而这一切,都源于几个月前无锡东亭镇南家村的一次偶然发现。 那天,钱建民的女儿正在帮年迈失明的父亲收拾衣物。当她在翻找过季棉衣时,无意中碰到了柜子底部的一个坚硬包裹。出于好奇,她小心翼翼地拆开层层包裹,发现里面竟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印章。 "爸,这是什么?"女儿捧着印章来到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老父亲面前。 老人摸了摸印章,语气平淡地说:"这是鬼子的大印。" 老人已经94岁高龄,女儿无法从他深陷的眼窝中看出任何波澜,但从父亲笃定的神情中,她判断这不是玩笑话。在女儿印象中,父亲只是个普通农民,从未提及过与日军有任何联系。面对女儿不停的追问,老人沉默良久,终于道出了尘封在心底71年的秘密。 原来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曾是远征军中一位坦克营的战术组长,在缅甸战场上指挥坦克大败日军第十八师团。那枚印章,正是他在战斗中亲手缴获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司令部大印。 在了解了父亲不平凡的过往后,女儿把这段历史上传网络,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志愿者们上门询问老人有何心愿时,这位一辈子靠编草鞋谋生、从不麻烦他人的老人,难得地提出了一个请求。 "我以前打日本人开的是美军坦克,现在就想摸一摸咱们国家自己造的坦克。"老人说。 那是在1922年,钱建民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山村。那个年代,中国大地上军阀混战,后又有日军大举南下,战火频繁烧到了钱建民的家乡。少年时期的他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军人,摆脱被人欺凌的生活。 钱建民从小在器械方面就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天赋。中学毕业后,在姐夫的鼓励和介绍下,他考入了由抗日名将徐庭瑶将军创办的陆军机械化学校。徐庭瑶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他创办的这所学校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人才。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钱建民掌握了战车驾驶和指挥技术,毕业后直接被编入中国第一批装甲部队。 1943年,远征军重整旗鼓,准备重返缅甸战场。与初次入缅相比,这次远征军实力大增。在美国的支持下,一支"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成立了,钱建民因表现突出被任命为战术组长,这支队伍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缅甸的战火再次燃起,钱建民带领的战车一营如猛兽出笼。日军没料到密集丛林中会出现坦克,一时间阵脚大乱。在东南亚横行多年的日军第十八师团被迫撤退,最终退守到瓦鲁班的防御工事中。 面对日军坚固的防御,远征军指挥官决定派钱建民率领17辆轻型坦克从防守较松懈的西面发起突袭。他在西边河流勘察出一处渡河点,带领坦克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深入瓦鲁班,直捣敌人心脏。钢铁洪流冲击下,日军防线崩溃,溃不成军。钱建民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抓住关键,发现被簇拥着逃跑的日军指挥官们,一炮轰了上去。 这一役,远征军大获全胜,击毙了第十八师团各级指挥官,缴获了大量物资装备,其中就包括那枚第十八师团的司令部大印。而此时的钱建民,只有22岁,正值军人的黄金年龄,前途无量。 然而,命运往往出人意料。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钱建民被委派去贵阳接收美军撤军留下的三千多辆军用汽车。途中,他遇到土匪打劫难民,见义勇为出手相助,不料被山中的土匪狙击手打了冷枪。子弹击穿了他的下巴,碎裂的玻璃渣扎进了他的双眼。 虽然战友们及时救下了他,但由于转院过程耗时太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钱建民永久失去了光明。悲痛之余,他不得不告别战友、离开军营,放弃了引以为傲的军人身份。临别时,部队特意将那枚他亲手缴获的日军大印赠予他作为纪念。 失明后的钱建民回乡结婚生子,开始了普通的生活。几十年来,他靠编草鞋和微薄的政府补贴度日,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英雄事迹,直到2016年女儿偶然发现那枚大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