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这是我的养父母,我把他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2016年4月被印度尼西亚旅游部正式任命为印尼-中国旅游亲善大使的熊德龙,指着墙上的照片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著名的海外华人,熊德龙一直备受关注,在中国和印尼的关系发展中,一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从小就在印尼长大,对于中国的印象,几乎都来自养父母,也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 熊德龙对于中国也有别样的感情。 1947年11月,熊德龙在印尼出生,然而,他的到来却没有给家庭带来喜悦,身上带着荷兰和印尼血统的他,没多久就被遗弃到了孤儿院。 对于亲生父母,他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是养父母的到来给他无限家庭的温暖。 他的养父母熊如淡和黄凤娇是旅居印尼的中国人,在培养熊德龙的时候,也会教授他中国文化。 熊德龙表示,从小父亲就教他背诵《增广贤文》,“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也是父亲告诉他的人生课。 在养父母的教育下,熊德龙对人和善,不管到哪里,他都谨记父母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养父母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因为家庭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仅仅接受过中等教育之后,熊德龙就开始步入社会,帮父母分担家庭压力。 对于他来说,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就是最大的心愿,而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欧美等国家都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制造业的原材料有大量的需求,国内几乎难以满足。 在做生意上,熊德龙似乎有着超强的天赋,那个时候虽然他也没有尝试过,家庭的经济情况也不足以为其托底,但是他还是觉得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商机。 获得父母的支持后,熊德龙准备大干一场,虽然有些冒险,但是他却赌对了,成功实现逆袭,开创了自己的第一个事业。 不到半年,他的小作坊就成为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公司,获得了很多国外企业的关注,产品逐渐远销海外。 在那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熊德龙抓住了命运递过来的橄榄枝。 被领养的时候家里加上他一共有五个孩子,每次走出去他的肤色都和家里人不一样,如果不说出来,没人相信他们是一家。 但即使是家庭条件困难,父母依旧没有厚此薄彼,给了熊德龙一样的爱意,同时也告诉他,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数典忘祖。 在他成功之后,也同样谨记这个道理,30岁那年他迁到了香港,回到了中国,那个曾经养育养父母的国家。 这里虽然不是父母的老家,但是他却也体会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年后,他开始在美国、印尼、中国这三个国家之间穿梭,这样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对于他而言,中国一直是个特别的地方,这里是父母的家乡,也就是自己的家乡。 也正是这份感情,让他在养父母去世后决定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留在中国,他想要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养父母的老家梅州,他捐献了6座大桥,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了很多力量,在他看来,这些仅仅是回报养父母的一部分。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 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他这样说到,印尼生养了他,中国生养了他的养父母,对于熊德龙来说,这两个国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而他也确实如自己说的那样,一直在用行动来报答中国,同时也在中印友好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16-08-26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