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乐健康|降血压效果最好的运动,是这3种!一次几分钟就管用,不是跑步、走路

很多人担心患上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需要吃降压药,除了服药有没有辅助降压的方法?那就是运动!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心,血压超标后,运动会不会有危险?锻炼比较剧烈时,是不是更容易“爆血管”?

到底哪种运动安全且降压效果好呢?

其实,最佳的降压运动并不是很多人每天都坚持的走路、跑步,也不是撸铁、游泳、打球等,而是一种静态运动——等长运动。

什么是等长运动?

等长运动,属于力量训练的一种,指肌肉在收缩时处于紧张状态,但肌肉的长度不发生改变,且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对比所有运动类型,等长运动的降压效果最明显,比如:

(1)靠墙静蹲(2)平板支撑(3)扎马步

在降压效果方面,这些等长运动显著优于传统的有氧运动(跑步、走路)、高强度间歇训练(波比跳、跳绳)和抗阻训练(撸铁、俯卧撑)。

具体来看:

等长运动,可使血压降低8.24/4毫米汞柱(前后数值分别代表收缩压、舒张压);

动态抗阻训练(如深蹲、俯卧撑、举重),可降压4.55/3.04毫米汞柱;

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跑步),可降压4.49/2.53毫米汞柱;

高强度间歇训练,可降压4.08/2.5毫米汞柱;

有氧运动联合动态抗阻训练,可降压6.04/2.54毫米汞柱。

从以上研究结果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收缩压(高压)还是舒张压(低压),等长运动的表现都是最有效的。

三种降压运动具体怎么做?

每次练多久?

等长运动(平板支撑、扎马步、靠墙静蹲)需要多久?做几次?会不会很费时间?

这一问题在研究中也找到了答案:每次等长运动的时间为2分钟,通常进行4组,每组间休息1-4分钟。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熊岗建议,如果刚开始锻炼无法做到,可以从运动30秒、休息30秒开始。

由此可见,每次几分钟的等长运动就可以达到运动降压,“性价比”非常高。

1.平板支撑

脸朝下俯卧,脚趾抓地,双臂伸直,支撑起躯干,核心部位收紧,保持躯干呈平板状。

相对应的降阶锻炼法:跪姿平板,膝盖着地,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核心收紧。

2.靠墙静蹲

背靠墙,双腿呈90度向下滑到坐姿。双手放在胸前,核心肌肉绷紧。

如果觉得动作难度过大,试试降阶锻炼法:大腿与小腿夹角可保持在90~120度之间。

3.扎马步

扎马步难度较低,注意沉腰下蹲时,脚尖和膝盖都要向外张开,能减轻膝盖负担,避免运动损伤。

医生提醒,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配合呼吸,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避免憋气用力,以免升高血压。

同时,已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运动前最好测下血压,血压过高时(收缩压超过160毫米汞柱、舒张压超过105毫米汞柱)不宜运动。

血压超标情况下

运动还需要注意这3个关键词

目前,国内外高血压防治共识一致认为,运动辅助降压的“疗效”非常显著,但确实有一定的运动风险,重点强调安全性与有效性。

专家们表示,高血压患者宜采用高频次、短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方式。

1.种类:避开两种运动类型

高血压人群不可盲目采用高强度运动,不建议进行单杠倒挂等“头低腰高类”的动作。

2.强度:中低强度为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任菁菁建议,要想获得最佳风险收益比,建议高血压患者以中低强度运动为主。

尽管上述研究显示等长运动降压效果好,但大家不必拘泥于此,可以交叉进行快步走、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锻炼。

以快步走为例:

若为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160毫米汞柱,舒张压90~95毫米汞柱),每分钟可走120~140步,每次10~15分钟,每天30~40分钟;

如果血压较高步速应酌情放慢,每分钟100~120步为宜,每天积累30~40分钟,每周进行5~6天。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强度,一般为最大心率(220-年龄)的50%~60%,自我感觉为呼吸、心率微微加快,微微气喘,但能讲话。

3.时间:最好选在下午或傍晚

任菁菁提醒,高血压人群刚锻炼时,先从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

运动时间建议选在下午或傍晚,因为上午6-10点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时段。

聚焦:健康健康谣言粉碎机

过敏原检测阳性,一定是过敏,是真的吗?

答案是错误的!

过敏原检测阳性仅表明机体对某种物质存在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或风险,但并不等同于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

在过敏原测定中,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这主要与不同花粉间的交叉致敏、皮肤点刺试验受皮肤敏感性影响等有关。

同时,还有一些情况会导致假阴性结果。比如一些过敏原检测的组合项目主要涵盖常见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牛奶、鸡蛋等),但未涵盖一些专项过敏原(如某些不常见的水果、昆虫毒液等)。因此,对于某些不常见的过敏反应,可能会出现无法判定的情况。

此外,一些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治疗,或者患者正在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导致血液或者皮试检测结果与实际病史不符的现象。

发热一定要吃退热药,是真的吗?

答案是错误的!

发热并非都需要立即服用退热药。发热是身体的一种自然防御反应,有助于抵抗感染和其他疾病,通常会在疾病得到控制后自行消退。

退热药的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发热引起明显的不适感,如头痛、肌肉酸痛或不安,退热药有助于缓解这些症状。对于体温超过38.2°C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退热药可帮助降低体温并减轻不适。但对于轻度发热且无其他不适症状的情况,可先尝试休息、多喝水、调节室温等方法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