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赵心童拿了483w的奖金后,我回家后马上做了3件事,第一,立马把孩子补习停掉,补习再多,出来可能也只是当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不如把补习的钱让孩子去学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讲不定哪天就能闯出名堂来。
第二,无论孩子日后选择什么方向,都支持他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他肯下苦心干我们,当父母的就是他最大的后盾。
最后,做我老公的思想工作,让他也看看赵心童的经历,看看一个世界冠军是怎么产生的,让他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选择。
从这几件事上看,家长的出发点都没有问题。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成就非凡呢?尤其是在看到像赵心童这样走到顶峰的人物时,难免会对“传统教育方式”产生质疑,认为那种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那么,这样的决策是对的还是过于激进了呢?
首先,放弃孩子的补习班,说不定能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这种做法在很多情况下是值得支持的。很多家长一心想要孩子进入名校,追求一纸文凭,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他的投入感、激情和专注度会比仅仅为了考试而做的事情更加持久。不过,问题在于,这样的“放手”是否真的能够适应每个孩子呢?如果孩子没有明确的兴趣方向,或者无法自我驱动,这种放松教育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迷失方向,错失成长的机会。
在第二点上,家长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观点同样是积极的。每个人的成功路径都不相同,孩子未来能走向哪里,谁也无法预见。而且,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支持和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和失败,或许孩子会在多次试错后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这种支持的力量非常重要,它能让孩子保持探索和前进的动力,而不是被束缚在父母和社会期望的框架内。然而,问题是,过于宽松的支持是否也有可能导致孩子失去某种“坚持”的动力?一旦孩子碰到困难,是否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挑战感和压力而选择放弃呢?
至于最后,劝说丈夫不要干涉孩子的选择,这种做法其实反映了父母之间对教育理念的不同看法。或许你认为这是一种支持孩子独立发展的方式,但如果父亲的观点同样有道理,可能只是担心孩子过于早期的选择会影响未来的稳定性。家长之间如果能达成共识,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单单是支持孩子的选择,更是理解彼此观点后共同做出决策,反而更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教育没有“放手”与“掌控”之间的绝对对错,而是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需求不同,兴趣也不同,教育方式当然也要相应调整。家长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未来,但关键是要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潜力,在给予支持的同时,也要为他们设定一定的边界和规则。毕竟,成功不一定是赵心童的那种成就,每个孩子也许有自己的精彩人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在自我探索和父母支持的平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