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

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信息来源:宝鸡政法2023.2.23[金色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主席像章,周总理说:我支持你)

1957年,苏联那颗卫星上了天,全世界都炸了锅,也把年轻的新中国刺激得不轻,几个月后,美国也跟上了,面对这局面,毛主席在1958年发话了,我们自己也要搞卫星,于是,“581小组”成立,钱学森挂帅,赵九章辅佐,中国的卫星梦就这么开始了。

早期的路不好走,磕磕绊绊,但每一步都踩得实,到了1960年,我们自己研制的探空火箭飞了8公里高,毛主席还亲自去看了,那可是他老人家唯一一次近距离看实体火箭,可见这事儿在他心里的分量。

火箭技术一步步成熟,到1965年,周恩来总理拍板,造人造卫星,任务代号也从“581”变成了“651”,意思就是1965年头等大事,周总理特意交代,只要是“651任务”需要的,哪个部门都得开绿灯,全力配合,同年10月,全国科学家一合计,这颗寄托民族希望的星星,就叫“东方红一号”,计划1970年上天。

1967年,钱学森力荐之下,孙家栋接下了“东方红一号”总设计师的担子,那年他才38岁,这位辽宁瓦房店出来的年轻人,虽然在苏联学了7年飞机制造,回国又在导弹院干了9年,1964年还把东风二号导弹搞成功了,给卫星发射打下了底子,可卫星这玩意儿,他也是头一回摸。

这任命一下来,孙家栋知道分量有多重,但他没打退堂鼓,国家需要,就得把卫星搞上去,还得搞得响当当,面对当时那些复杂的方案,孙家栋倒有股魄力,大刀阔斧简化方案,砍掉些不紧要的仪器,但也意味着硬骨头得自己啃。

那会儿条件苦到什么程度,没高级计算机,一堆数据全靠科研人员打算盘、摇手摇计算器,一点点算,一笔笔记,搞低温实验,就去借海军的冷冻库,大冬天里模拟太空环境,战士们的鞋都冻裂了,就是凭着这股子犟劲和对国家的忠诚,孙家栋带着队伍,愣是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谁知,就在卫星快要大功告成的时候,一个要命的问题冒了出来,为了表达敬意,卫星好多零件上都镶了毛主席像章。这些金属像章七七八八加起来,不仅让卫星体重严重超标,还可能影响散热和零件质量,搞不好发射就得砸锅。

在那个年代,谁敢动像章,这可是个天大的政治问题,搞不好就要翻船,孙家栋愁得睡不着觉,他是总设计师,卫星成败他得兜着,琢磨了很久,他决定豁出去,向上级汇报,1969年10月一个晚上,孙家栋和钱学森一起去了人民大会堂,向周总理汇报工作。

当孙家栋鼓足勇气,把像章导致卫星超重的事儿一五一十说了之后,周总理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环顾了一下人民大会堂,意味深长地说,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嘛,接着,他又说:“做工作要务实一点,把主席放在心中就行了,大胆去做,做卫星一定讲科学,”周总理这几句话,字字千钧,一下就给孙家栋吃了定心丸。

有了周总理这话,移除像章的工作立马就干起来了,而且干得特仔细,工人们小心翼翼把一枚枚像章从卫星上取下来,再把表面打磨光滑,一点瑕疵都不留。忙活了好几天,卫星总算“减肥”成功,达到了发射要求,孙家栋心里那块石头落了一半,但他知道,真正的硬仗还在后头。

1970年4月1日,“东方红一号”运到了酒泉,发射前的每一天,空气都绷得紧紧的,孙家栋和团队成员一遍遍检查,生怕出一点纰漏,4月24日晚9点35分,那个时刻终于来了,随着周总理传达毛主席批准发射的命令,孙家栋在指挥中心稳稳地下达了发射指令,“长征一号”火箭托着“东方红一号”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指挥大厅里,人人屏住呼吸,孙家栋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当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两分钟后,那清脆嘹亮的《东方红》乐曲通过电波从太空传回地面时,整个大厅瞬间就炸了,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

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这不光是技术上的一大步,更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不服输精神的最好证明,它告诉全世界中国起来了,也给后来的航天事业打了一针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