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黄慕兰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正在为营救关向应四处奔走,关键时刻,一个特务头子无意中透漏出“有一个共党的头头叛变了”的消息引起黄慕兰的警觉,她果断向周恩来报告这件事,从此成了挽救上海地下党的英雄。 1931年4月的一天,时任中央书记的关向应如同往常一样来到上海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站。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联络站里迎接他的并不是笑脸相迎的同志,而是黑洞洞的枪口! 原来就在不久前顾顺章刚刚叛变投敌,这个联络站已经成了军统特务的据点。而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的关向应正好走进了这个军统特务设下的陷阱,成了国民党手中的俘虏。 得知关向应被捕后,周恩来眉头紧锁,在房间不停地踱着步子。 他知道关向应不仅是党的重要领导,同时还掌握着大量地下党的资料,因此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必须要把关向应救出来。那么究竟派谁去执行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周恩来紧张地思索着,突然一个名字跳进他的脑海:黄慕兰! 黄慕兰当时公开的身份是互济总会营救部的部长,在当时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由她出面完成这个任务再合适不过。 得到周恩来的指示后,黄慕兰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好友,上海租界刑庭庭长之子陈志皋,她找了个理由将陈志皋约到一间咖啡厅闲坐,两人天南海北地聊了一会后,黄慕兰假装漫不经心地对陈志皋说: “我有个朋友到上海做生意,不知道怎么被当作是共产党给抓走了。你能看在我的面子上想办法把人给捞出来吗?” “没问题,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陈志皋一向对黄慕兰十分倾慕,眼见有机会讨美人的欢心,自然不会错过。“你放心,我回去就跟我爸说说,你的这个朋友我帮定了。” 陈志皋果然没有食言,回家后他就将黄慕兰的事情向父亲做了交代。陈父为了满足自己的宝贝儿子,亲自找负责关向应案件的法官吃了顿饭。 由于关向应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落在国名党手里,法官也不愿因此得罪自己的领导,因此自然而然地答应在走完相应的程序后就把关向应放出来。 陈志皋得到好消息,亲自在餐厅定了个位置,准备将这件事隆重地汇报给黄慕兰。当天晚上黄慕兰如约来到餐厅,然而她刚刚落座,就见到特务曹炳生坐在了陈志皋的身边。 “难道是我的身份暴露了?”黄慕兰安安吃了一惊,不动声色地坐到对面静听二人的对话,这才发现曹炳生的目标并不是自己,而是在炫耀他们新抓的一个共党头目。 “你不知道我们今天抓的那人可算是个奇人”,曹炳生冲黄慕兰点点头,接着跟陈志皋说道:“年纪不大,但满口镶着金牙,最奇怪的是,他竟然只有九根手指!听说政为了抓他开出十万大洋的赏金,我今天是要发大财了。” 望着面前曹炳生得意洋洋的笑脸,黄慕兰心里猛地一紧:从他刚才的叙述中,她以西感到这个刚刚被抓的人似乎很是熟悉,到底是谁呢?她暗暗在心里根据曹炳生所说的样貌特征进行对比,“难道是向忠发?” 黄慕兰被自己的念头吓了一跳,她再也不能气定神闲地坐在这里,草草应付了几句话后她就借口离开餐厅,径直奔向潘汉年的住处。 在潘汉年的家里,几个地下党的同志分析了黄慕兰的汇报,一致认为这个被捕的人就是向忠发。在潘汉年的指挥下,地下党们分开行动,秘密通知潜伏在上海的地下党包括周恩来等高级干部连夜进行转移。 正是有了黄慕兰的及时示警,周恩来等人才得以躲过一劫。原来就在当晚,已经叛变的向忠发带着军统特务径直来到周恩来的住所准备抓人,如果周恩来等人没有事先搬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甚至我国的历史可能也将因此而改写。 这件事情之后,周恩来亲自接见了黄慕兰向她表示感谢。此后的日子里,黄慕兰继续回到隐蔽的战线为了新中国而默默奉献,知道新中国成立,她才正式结束地下工作,开始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2017年,黄慕兰走完了自己100多年的传奇一生,安详地与世长辞。然而她和其他所有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奉献了一生的英雄的名字将永垂不朽,他们生前所谱写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也将永远被国家和人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