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0年,徐国富去世,享年85岁。追悼会上,若尔盖县的县委书记亲自前来致哀,礼

1990年,徐国富去世,享年85岁。追悼会上,若尔盖县的县委书记亲自前来致哀,礼堂外站满了赶来送行的干部与群众。他的墓碑上刻着“红军战士徐国富之墓”几个大字,是县里特批的。 而在墓碑下方,他的孙子跪着点了三柱香,说了一句:“爷爷,国家没忘你。” 六年前,徐国富刚刚拿到那本红色的荣誉证书时,话不多,却把证书小心裱好,挂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那年春天,县里举行大会,表彰二十七位被确认为“失散红军”的老人。会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主持人一声喊:“请失散红军上台领证!”徐国富却站了起来,拄着拐杖,声音洪亮:“不是失散,我们就是红军!” 现场一度沉默。主持人愣住,台下的人也都看向他。徐国富脸上带着红军特有的坚定,说:“1935年,我们是被命令留下来的,不是自己跑的,我们从没脱离信仰。”县委书记点头致意,改口:“请红军战士上台领证!”掌声再度响起,更加热烈。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若尔盖。战士们穿越沙克山和草地,缺氧饥寒交迫。部队行军紧急,很多伤员和体力不支的战士不得不留下。 那些人中,有人伤好后想追上部队,可战乱频发,道路阻断,最终大多留在了若尔盖。藏族牧民收留了他们,有的教他们放牧,有的让他们住进牛棚。日子久了,他们学会藏语,娶了藏族女子,有的还在草场上搭起帐篷过了一辈子。 这些人不再穿军装,不再拿枪,但骨子里一直是红军。他们干农活、牧羊、烧砖盖屋,用双手养家糊口。村里人尊称他们“汉族阿爸”,孩子们也听他们讲草地上的故事。 直到1984年,中央下发文件,要落实优抚政策,寻找那些长征途中留下的红军战士。若尔盖县接到通知后,组织干部逐户走访,一个村一个村查,确认了二十七位老红军仍健在。 县委决定召开大会,为他们补发荣誉证书、落实补助待遇。 证书发下之后,生活变了。每个月有人送来生活用品,逢年过节干部上门慰问。老红军每人每月有了养老金,看病有了报销。 有一次,徐国富摔了一跤,县医院派车把他接走,还安排了藏语翻译。医生给他换药时说:“您是红军,我们不能让您吃亏。” 那几年,徐国富最常做的事就是讲故事。他被请到中学、小学,坐在教室前头,说那时候怎么过草地、怎么啃树皮、怎么和敌人对打。 他说自己当时伤了腿,部队让他留下,说等后面有条件会回来接他。他等了很久,等来的不是队伍,是草地的风。可他没改过名字,没藏起身份。他说:“我不是散兵,我是红军。” 二十七位老人中,徐国富最硬朗。他常戴一顶洗得发白的旧军帽,坐在县城广场的长椅上,跟年轻人聊红军路。他说自己这辈子就值两件事:一是走过草地,二是看到国家还记得他。 后来其他老红军也陆续去世了。有人在草场病逝,有人在家中安详离去。县里为他们每人立碑,记录他们的部队番号、籍贯和长征路线。 有人提议修一块纪念碑,把他们的名字刻上去。县文化馆开始整理资料,把他们的口述历史录下来,编成《红军留在若尔盖》。 书出来那年,封面用的是徐国富的照片。他站在一块石头前,手里拿着证书,帽檐下露出笑容。照片旁边印着他的一句话:“国家没忘我,我就没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