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后30天,给25届高三生的冲刺建议,提早做好最坏的准备!教室墙上的倒计时一晃已经要2开头了,以前总觉得这是个很遥远的事情,虽然在不断地焦虑,不断地赶路,但是现在真到了2开头的倒计时,反而没那么焦虑了。其实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高考带来压力不是线性的,每到这个时候会感觉学习压力没那么大,一方面是学校老师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安排,另一方面是考试考的太多已经麻木了,老师不会再推着你前进,突然的变化会让一些同学变得不适应,最后冲刺的阶段或许需要更多的自主安排,做出有针对性的计划。 回归基础和课本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去钻研本就不熟的难题性价比是不高的,高考目标就是拿更多的分而不是写更难的题,大多数人会有一个认知的惯性,会觉得只要把难题攻克了,那简单题肯定不在话下,于是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压轴题上,最后收效甚微。 不是会了难题,才能做基础题,而是基础打牢了,才有可能攻克难题。高考的目标是尽可能拿更多的分数,最后的时间里面确保简单题不失分比攻克难题来的更加重要。 保持好刷题的手感高中的学习就是一个边学边忘的过程。“一轮、二轮、三轮复习,学完这轮,忘记那轮”,遗忘是常态,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重复,这也就是刷题的意义,从题目中找出自己的薄弱点,不断重复、熟练。 还有一个很多同学都会有的经历,一段时间不刷题后会变得生疏,会觉得不适应,特别像英语这种学科,几天不刷题就会觉得生疏。所以最后的冲刺时间里,一定要保持刷题的手感,像英语可以做个2篇A,或者一篇B/C/D,有时间多刷没时间少刷,重要的是保持手感。 错题的回顾也是刷题的重点,越到后面回顾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性价比来的比钻研难题高。 给自己制造一个真实的模拟高考的体验最后这一个月学校会组织模拟考,尽可能给自己制造一次完全与高考仿真的环境,按照惯例学校都会给安排完整的考试流程,从考试的铃声开始,到进入考场的检查,再到信号屏蔽器,学校会尽可能安排好流程。 仿真的意义就是让自己真的在高考进入考场的时候不那么紧张,重要的不是学校安排的流程,而是你自己要有这个意识,把它当成一次真正的高考,这样才能在进入考场的时候相对缓解紧张情绪,因为流程都已经走过几遍了,给自己一些心理按摩。 永远选择相信自己后台几乎每天都会有类似的留言 “还来得及吗?” “最后30天能不能提100分”。 还有老师说的二模以后成绩基本就定型的这种鬼话,到“来不及 ”就开始自我怀疑,听到成绩定型就开始自我摆烂。不要把命运放在别人的嘴里,因为他们不能为你的人生负责。 少听信消极发言,永远相信自己,多复习一个知识点,多找到一个自己的薄弱点那就是进步,谈何成绩定型。最后30天,能提1分是1分,机会是自己拼出来的,不是别人嘴里说出来的。 努力过,拼搏过,争取过,最坏的结果那也是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