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8年8月,南口战役中,眼看日寇就要冲杀过来,重机枪手贾善明突然拉过身边牺牲

1938年8月,南口战役中,眼看日寇就要冲杀过来,重机枪手贾善明突然拉过身边牺牲战士的遗体为自己挡子弹,然而就是这个举动却让他后悔了一辈子。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战场上,可以用战友们的尸体挡子弹吗?”

下面有一个高赞回答:“为了打赢这场战斗,我连命都可以不要,还会在乎那具皮囊吗?”

面对这样犀利的问题,96岁的贾善明含泪地向记者讲述了那段让他懊悔了一生的经历。

1917年,贾善明出生在河南省通许县城关镇东水沃村人。家里时代以务农为生,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也种庄稼,然后娶妻生子,平安过一辈子。

然而战争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贾善明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日本人残害,他决定参军,将这些日本人赶出中国。

1936年,19岁的贾善明毅然参军,加入了国军21师121团。

作为连队中最小的兵,为了跟上连队的训练,贾善明非常的刻苦,经常训练到半夜,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因为训练成绩优异,再加上曾经上过学,他被选为了连队的重机枪手。

这种重机枪的名字叫作马克沁,可以连续发射子弹600发,战斗力非常强。

在抗日剧中,这种机枪常常出现,使用重机枪的一般是两个人,两人分工,一人用机枪扫射,另一个人负责供弹。

据说重机枪手非常危险,因为重机枪射速快,所打击是目标范围也要比狙击手多了许多,比如说:一个12.7毫米大口径机枪手理论上来说,可以对抗一个有轻型防护的敌军一个排的兵力,因为12.7毫米子弹连发射击杀伤力是巨大的,而使用同等口径12.7毫米反器材狙击步枪只能是单发射击,最多也就消灭掉驾车司机,但敌方其他人会很快的找到隐蔽场所…甚至还会施以反击。

虽然这个项目在战场上危险重重,但他没有丝毫怨言,反而为自己能够挑大梁感到十分开心。

由于战事紧急,贾善明所在部队被派去华北,1937年8月8日对日作战,参加南口战役。部队冒着日军的轰炸,长途跋涉。

为了尽快抵达战场,贾善明所在的部队连夜加快行军速度,每天只休息两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马不停蹄地行军,但是因为重机枪太重,即便是三个人一块扛着走,移动速度也非常缓慢。

南口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都北平的重要屏障之一。如果失守,整个战局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这场战打得异常的惨烈。贾善明所在的21师赶到南口后迅速加入了战斗。

在战场上,贾善明和两名战友一起拖着重机枪,找到一处合适的位置将机枪摆放好。双方激战中,敌方的炮火不断轰炸南口,贾善明操控着这把马克沁机枪,给敌方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由于突飞的子弹在双方之间穿梭,敌军的炸弹弹片不小射中了班长,使其当场牺牲。

在此情急之下,贾善明一面操作机枪向敌人开火,一面让战友搭建军事防御。但是身边已没有过多的搭建材料,贾善明只好尽快寻来几块石头,用作掩体,不过,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在这危急时刻,贾善明也不得不以最快地速度解决掩体问题,当他看到旁边的战友们的尸体,他的内心经过了一番痛苦挣扎后,贾善明决定用身边战友的遗体,搭建在前方挡住敌人猛烈的炮火。

他将战友的遗体堆积在一起之后,贾善明将机枪架在上面,继续对敌人猛攻。虽然他心里觉得这样有愧于牺牲的战友,但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只能这么做。

有了掩体保护,贾善明击毙不少敌人。

但是几分钟后,贾善明突然感觉肩膀震了一下,但是他没有顾上,继续火力全开。

直到钻心的疼痛从肩膀上蔓延开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肩膀被飞来的子弹打穿了。

余营长看到这一幕,贾善明肩膀中弹已经不能再用重机枪了,于是命令他撤退,在余营长的掩护下,贾善明这才安全的撤回到了后方阵地。

南口战役结束后,贾善明作战有功,被授予一枚勋章,因为伤势严重,不能再上战场,贾善明只好退役回家。

1944年,他退伍回了老家,他听从了父母的愿望,和同村的一个女孩结了婚,过起了安安稳稳的小日子。

可是以后的日子里,他脑海中总是浮现起那一幕……

后来他把曾经获得的勋章扔掉了,军服也偷偷烧掉了。从此以后,贾善明再也没有提起过那段抗日经历。

几十年后,国家开始寻找抗战老兵,已经97岁的他这才被人们发现,原来英雄就在身边。有的人问起他曾经拿战友当遗体的事情,贾善明十分悲痛的说道,如果战友在天上得知自己是为了更多地消灭敌人,不得已才这么做,也许他们会原谅自己吧。

2014年8月,在志愿者和媒体记者的帮助下,97岁的贾善明来到了北京昌平区南口战役遗址,一块“余营长之墓”的小墓碑格外醒目,贾善明终于见到了心心念想的余营长。

“老营长,我对不起逝去的战友啊,我不该拿他们的遗体挡子弹,我这一辈子都跨不过去这道坎,我内疚了77年,真的太煎熬了,我就想过来和您说说我的心里话……”

在贾善明老人的有生之年里,也许是和逝去的战友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也许是获得了幸存战友的理解,他开始变得释然了许多,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