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小山谷里,竟然出现了成千上

1951年,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小山谷里,竟然出现了成千上万个美军,他们装备精良,一眼望不到头。看到这骇人的一幕后,志愿军师长起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念头! 范弗里特直到第五天才终于咬牙下令撤退。整整五天,志愿军第58师死死挡在华川一线,任他怎么轰、怎么打,就是推不动。 他的部队推进了不到4公里,伤亡惨重,士气低迷。飞机飞了,炮也打了,连他自己都跑到前线督战,但结果却只能是放弃。 而此时的第58师,几乎已经弹尽粮绝。饥饿、疲惫、伤病、伤亡,所有能压垮一支部队的因素全都集中在他们身上。但黄朝天没退,一步都没退。 他亲自在山头指挥,衣服上都是血,脸上蒙着灰。有人劝他后撤,他摇头说:“要退也得等60师来了之后。” 事情要从头说起。 1951年5月27日凌晨,华川。第58师正准备北撤。天还没亮,前方突然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炮响。侦察员立即前出探查,回来后的情报让人如坠冰窟:美军来了,数量庞大,至少有一个特遣队,占领了华川一带,正朝金城方向推进。 58师师长黄朝天看着地图,心里明白,一旦让敌人从华川突过去,整个东线的后勤将被切断,数十万志愿军将陷入孤立。 可问题是,第58师只有7000人,而敌人有2.8万,装备精良,炮火密集,坦克成排。理论上,没有任何胜算。 黄朝天在作战图前站了十分钟,最后一锤定音:“不撤了,留下打!” 没有命令,没有请示,他就这么做了。敌人来势汹汹,他们没有时间修工事,只能就地取材,用山地构建防线。 前线拉出7公里战线,每一处山头都埋了兵,每一个峡谷都布了伏。最关键的,是怎么拖时间,等增援。 美军第一轮进攻来的很快。几辆坦克开道,步兵排在后面,小心翼翼地前推。可没想到,刚进山谷,就中了埋伏。四辆坦克一口气被炸成火球,美军步兵顿时混乱。志愿军战士从侧翼冲出,像打猎一样,一枪一个,把第一波敌人打得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美军指挥部,范弗里特简直要疯。他不信前方只有一个师,立刻命令调兵增援,并调来空军轰炸。他以为只要炸上几轮,对方就会动摇。可炸了两天,阵地纹丝不动。晚上,志愿军反而还搞夜袭,炸毁了他们的几个炮阵地。 第三天,美军换了打法。飞机轮番轰炸、坦克强行推进、步兵包抄,但每次一打到半路,就被志愿军的阻击火力顶回去。黄朝天下令,火炮要分散部署,不让敌人抓到火力中心。他亲自标点,指挥炮兵打击美军集结区。打得准、打得狠,敌人每次集结一批,就被炸开一片。 战士们连续作战,很多人眼睛都熬红了,腿上缠着血布还坚持不下火线。有的连一个饼干都吃不上,就靠雪水充饥。夜里冷得打颤,白天躲着炮火烤不着火。但没有一个人后退。黄朝天在通讯器里吼:“死也得死在山上!咱不让他们踏过这一步!” 到了第五天,局势才终于缓解。第60师赶来,接替防线。黄朝天抱着望远镜站在阵地后方,看着换防完成,这才整个人一下坐到地上。他身边的参谋眼圈红了:“师长,咱扛住了!” 这一仗,第58师伤亡极大,但阵地始终未丢。全军为之震动,中央军委电文嘉奖,号称“华川铁壁”。黄朝天那句“死也得死在山上”的话,后来被刻在了华川战役纪念碑上。 很少有人记得那场仗之后的事。黄朝天回国养伤时,身上留下七处弹片。有人问他后不后悔当时抗命坚守,他只说了一句:“后悔干啥?要是那天撤了,东线还在不在都是两说。” 那一年,58师变成了“英雄师”,而华川的阻击,也写进了军事学院的教材。只不过,在那本厚重的书页里,读者看不见的是——五天五夜,7000人,挡住2.8万敌人,没有退一步。

评论列表

用户88xxx63
用户88xxx63 5
2025-05-09 21:54
世界上最强的军队,志愿军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