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慈禧问李莲英:“听说你昨日的寿宴还挺热闹?”李莲英心头一紧,回道:“托太后的福,摆了几桌。”慈禧笑着点点头:“嗯!倒是有点小安子的做派。”李莲英一听,吓得慌忙跪下,磕头如捣蒜。
李莲英8岁入宫,虽说选择进宫当太监的,一般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可李莲英却是个例外。
他小时候,一次机缘巧合,一个江 湖游医为他卜了一卦,说他克父克母克兄弟姐妹,破除的方法有两个,要么去佛门当和尚,要么入宫门当太监,思来想去,他的爷爷选择了后者。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他,孤身一人,来到宫中。在家,他是父母疼爱的孩子,可一入宫他就成了命贱的“奴才”。
他要学会伺候人,每天要给老太监端屎端尿,洗脚,叠被子,端茶倒水,一个不小心,还要受责骂,挨巴掌。
为了能在这深宫大院活下来,李莲英不仅勤快,手脚麻利,还学会了察言观色。
后来,李莲英被分到储秀宫当差,也就是慈禧的寝宫,可他仅是个倒马桶的小太监,平日在主子面前连头都不敢抬。
李莲英深谙“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他每天都在寻找机会,引起慈禧的注意,讨慈禧的欢心。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他听储秀宫的其他太监们提起,说慈禧嫌弃现在的发型有些陈旧,想换个发式。
李莲英计上心来,偷偷向宫外的女人学习了新发式的梳法,并假装不经意地把自己会梳头的事,透露给太监总管安德海。
在安德海的引荐下,李莲英从倒马桶的小太监一跃成了给慈禧梳头的太监,可以说是迈上一大步台阶。
此时的安德海已经三十多岁了,按宫中的惯例,他可以收徒,减轻负担,自己则可常回宫外的府邸住几天。
于是,安德海看上了机灵的李莲英。李莲英可乐坏了,他做梦也想不到安德海居然会收他为徒。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而慈禧又独揽朝政,拜安德海为师,他便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过上好日子了。
在安德海的指导下,李莲英进步很快,慈禧不时地夸奖他,但他依然小心翼翼地当差。
安德海就不同了,他仗着慈禧的宠信,飞扬跋扈,即使朝廷的文武百官,也不敢随意得罪他。
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包括东太后、同治皇帝、恭亲王等人,就连那些小太监,小宫女,都对他恨之入骨。
那次安德海被慈禧派出京办事,可太监们是不允许轻易出京的,然而此时,势头正旺的他,早忘了这些规矩,便大摇大摆地来到了山东,还一路搜刮民脂民膏。
他前脚刚走,同治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派人秘密监视他,寻找罪证。
当时山东巡抚是丁宝桢,早就看不惯安德海的所作所为了,接到圣旨后,便开始密切监视安德海。
这一切,安德海都被蒙在鼓里,依然无所顾忌地大肆敛财。
丁宝桢将这一切上奏同治,一道“就地正 法,毋庸审讯”的谕旨便下达了。
安德海人头落地,慈禧再不舍,也无济于事了。
没了安德海,本来在慈禧身边打替班的李莲英便一跃顶替了安德海的位置,在宫中一时风光无两。
在这之前,22岁的李莲英名不见经传。
大家对这个一跃飞天的年轻小太监特别好奇,所以趁着他的寿诞,纷纷前去道贺,一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顺便探探虚实,二来为以后的交往打好基础。
大家带着丰厚的贺礼,来到李莲英宫外的府邸,为他祝寿。
第一次受到如此的尊重,李莲英忽然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他不禁高兴得忘乎所以,来者不拒,吩咐下人将贺礼通通收下,并乐呵呵地摆了好几桌,招待前来贺寿的人。
次日中午,慈禧等着用午膳的时候,漫不经心地问李莲英:“听说你昨日的寿宴还挺热闹?”李莲英心头一紧,真是什么都瞒不过这位老佛爷,赶紧俯身回道:“托太后的福,摆了几桌。”
见慈禧没再问什么,李莲英暗自松了口气,谁知,慈禧又笑着点点头:“嗯!倒是有点小安子的做派。”
慈禧口中的小安子就是安德海,李莲英亲眼看见他是如何一步步丢掉性命,慈禧突然提起他,分明是提醒自己不要像安德海那样招摇。
李莲英吓得慌忙跪下,磕头如捣蒜。
慈禧见状,也知道自己的话奏效了,便不再说什么了。
经此一事,李莲英算是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伴君如伴虎”,想要在这深宫生存,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分外小心,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掉脑袋。
从此以后,李莲英再没为自己办过一次寿宴,每年他的生日,为了避免有人前来贺寿,他都会躲出去。
李莲英凭着这份谨小慎微,在慈禧身边陪伴了37年,直至慈禧去世。
安德海和李莲英都是慈禧身边的红人,结局却截然不同。
通过两人的结局,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一是做人做事一定要给自己留后路。安德海仗势欺人,对待犯了错的小宫女,小太监非打即骂,让人对他恨之入骨。
李莲英却能为那些宫女太监们求情,所以在他成为慈禧身边的红人时,也没有遭来嫉恨。
二是做人做事千万不可锋芒太露,要谨小慎微。 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
只有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人生。
这不是心机,不是圆滑,而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