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双向数据链立大功!印度境内发现PL-15E残骸,AESA首次实战曝光!

在近期印巴空中交锋中,印度空军再遭重创——继阵风战机坠毁后,又有一架苏-30MKI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被击落,残骸坠入印度旁遮普邦的巴哈瓦尔布尔地区。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军方在坠毁点竟然发现了中国制造的PL-15E中远程空空导弹残片,更惊人的是,该导弹导引头残骸竟然带有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模块,这是中国导弹在实战中首次公开出这一“撒手锏”技术。

这次事件可以说是三大“神话”的破灭:一是印度空军所谓“强悍”的苏-30MKI空优能力被打了个对穿;二是俄罗斯装备在现代高强度空战中的表现再遭质疑;三是中国空空导弹出口型的实战性能远超外界预期,甚至已经“加料”到超越一些国家自用版本。 苏-30MKI在印度空军中一直被视为“王牌战机”,以其三翼面气动布局与AL-31FP矢量推力发动机组合,具备良好的机动能力。2019年印巴空战中,印度飞行员就靠着这种机动性勉强逃过一劫。但这次面对的是PL-15E,情况可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苏-30MKI的雷达系统仍停留在“老黄历”水平。其搭载的N011M“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对3㎡雷达反射面积目标的探测距离仅为140公里,锁定距离更短。而且这套系统重达600公斤,扫描角度狭窄,对高速机动目标的反应迟缓,早就被现代AESA雷达甩了几条街。 其次,武器系统更是“原地踏步”。R-77导弹最大射程仅80公里,远低于PL-15E的145公里级别,而且其格栅翼面导致阻力过大,末段机动性和抗干扰能力弱得可怜。印度空军甚至多次报告称部分R-77导弹在地面测试中就“直接罢工”。更致命的是苏-30MKI的雷达反射面积(RCS)高达15㎡,而歼-10CE仅为2.5-3㎡左右,这就像是一只鸽子与一头牛在雷达上同时出现,毫无悬念谁会先被盯上。

这次事件真正令人震撼的地方,不只是苏-30MKI被击落,而是残骸中发现了PL-15E的AESA导引头碎片。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型空空导弹不仅采用了双脉冲发动机以增强末段机动性,还配备了高度集成的AESA雷达导引头,这是目前全球唯一投入实战的AESA头空空导弹。我们知道,AIM-120系列依旧使用老式机械扫描或平板缝隙天线,而美军最新的AIM-260 JATM导弹还处于整合测试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PL-15E外贸版不仅实战登场,且具备双向数据链与AESA雷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超视距终结者”。 双向数据链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使得导弹在飞行中可以接收母机如歼-10CE的目标修正信息,极大提高抗干扰能力。特别是在低空突防情境下,地面杂波干扰极强,而PL-15E能通过数据链实时传输导引头信号给母机进行处理,绕过传统雷达“看不清”的问题,这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最初公开资料显示,PL-15E为出口型导弹,使用的是PD(平板)导引头,性能略低于自用版。但这次发现的AESA导引头残骸可能意味着,巴基斯坦获取的是一种“加料”版,至少歼-10CE能够挂载更高级别的导弹版本。珠海航展资料显示,PL-15E的导引头直径约180mm,搭载192个AESA单元,工作在X/Ku波段,具备出色的距离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如果每个阵元功率为10W,总输出功率可达近67dBm,加上阵列增益,总系统等效辐射功率(EIRP)达88.6dBm,这个数据在空空导弹界堪称“顶级玩家”。在20公里距离上,对1㎡目标仍能保持良好信噪比,甚至可以通过64次信号相干累积提升检测能力,做到“隐藏之中,击你无形”。 此次印巴空战表明,巴基斯坦空军不仅成功击落印度“阵风”、苏-30MKI等主力战机,而且所用的PL-15E导弹具备强大杀伤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实战中被确认拥有AESA雷达和数据链功能,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在空空导弹领域的技术领先。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导弹残骸曝光后不久,央视军事罕见介绍了PL-15E的全套性能参数,这种“官方点头”的做法,让人不禁联想是否是对战果的一种变相确认。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武器外贸上早已不再是“低端倾销”,而是“定制化输出”。这次巴基斯坦获得的可能就是“定向加强版”,甚至还有不排除临战紧急调配的“实战加强型”。对于那些还停留在“出口型=阉割版”思维中的人来说,无异于一记当头棒喝。 无论印度如何否认,无论坠毁原因如何“技术故障”,导弹残骸和战机失事地点都已说明一切。苏-30MKI和阵风这两款印度空军最引以为傲的战机,先后倒在巴基斯坦空军和PL-15E的联手下,而中国导弹的高性能雷达和数据链技术也借此机会首次实现实战验证。中国空空导弹的“名声”将随这枚残骸传遍世界,而下一波国产武器的军购热潮,可能就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