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坞村有山林万余亩,约百分之三十以上山林盛产竹子,以毛竹为主。从晚清彰坞村徐姓的“书”字辈开始,彰坞篾匠代代相传,鼎盛时期,一个村出过数百名篾匠。上至七里泷下至富阳,富春江两岸都有彰坞篾匠的足迹。
彰坞村的观光车车尾有一电子屏,屏幕上反复滚动着“彰坞村欢迎你”。快到村口,就能看见路边田里的老凉亭和高大气派写了村名的牌坊。
现在,这个村对外的宣传口号是“天子福地,灵秀彰坞。”
故事从天子岗讲起
彰坞村在桐庐江南镇东南的山坞里,聚落于天子岗山麓铜山脚,三面临山,一面是田畈,由原坞聪、彰坞、新庄合并为新“彰坞村”。辖五聪、大坞里、彰坞、平西、堂梓上、华家塘、贤茂、西庄坞、下石口头、石口头、里贤茂等11个自然村。据说,这一带以前有很多樟树,故名樟坞,后来因樟树渐少,改名“彰坞”。据传,此村崇尚仁义道德,以村规治理,民风向上,故又称彰义村。明末,徐姓由窄溪前村迁入定居成村。
民国时期,村里有一句俗谚,说的是“三百人吃上海饭,三百人吃篾匠饭”。现在,彰坞村已经没有那么多篾匠,老篾匠做的篾器被村里收集起来放到“彰坞村竹艺馆”珍藏,不少已经进入老年的篾匠们,做茶筅的时间也超过三十年了。
天子岗在彰坞村东,原名乌石山,又叫白鹤峰,这座山头虽然不是村里最高的山,但却是村里名气最大的,也是富阳桐庐两地的名山之一。富阳人讲三国故事时总绕不开孙钟种瓜的传说,而这个传说的后半截就在天子岗完成。同时,这也是“天子岗”“白鹤峰”这两个名字的由来。
在彰坞村的这半截故事里,孝子孙钟在神仙所化的少年的指引下,来到乌石山顶“一朝天子”的墓穴葬母。之后,其子孙坚生子孙策和孙权。孙策人称“小霸王”。孙权建立东吴政权,成就三足鼎立的功业,称“东吴大帝”。后来人们就把乌石山改名叫“天子岗”。据周天放和叶浅予的《富春江游览志》记载:“天子岗,一名白鹤峰,又名乌石山。在江之南岸,距窄溪十五里,距东梓关十里,山高五千丈,广二十里。山石皆作乌色,肖各种怪鸟凶兽之状。顶有平坦之地,纵二十余丈,横四五丈。为东汉孝子孙钟葬母处。”
茶筅击拂,雪沫乳花浮午盏
“赵娘子的这一手击拂,那恰似化用了琴技中的拂弦呐。”
电视剧《梦华录》中,赵盼儿与胡大掌柜的一场斗茶,差不多用了一集的时间,展示了宋人斗茶、品茶的日常生活。女主角以她出神入化的茶百戏技艺,赢得了斗茶比试,也在现实生活中掀起了宋韵文化传播的热潮。
赵盼儿击拂所用的器具,就是现在彰坞村人三十多年来持续制作的茶筅。
茶筅是点茶过程中所需器具之一,最早在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提及:“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发展到南宋时期,点茶斗茶已经有一整套独具审美的器具,审安老人所著《茶具图赞》,以图谱形式描绘了点茶所用的十二件茶具,称为“十二先生”,赐以姓、名、字、号,并按照宋代的官制授以职衔,其中,茶筅为“竺副帅,名善调字希点,号雪涛公子”。吴自牧《梦粱录》也记载了一则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茶筅击拂,茶汤转换为入口绵柔的沫饽,在苏东坡的词中就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等到了明清,随着饮茶方式的转变,茶筅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只在一些古画、茶诗中偶见身影,渐渐不为人所熟知。倒是日本,由镰仓时代渡宋僧人们传到日本的饮茶习俗,在经过两百年的发酵,也就是到了中国的明代,开始走出禅寺向外扩散,最后在民间大行其道。
在日本的足利义政时期(1449-1473),日本出现了有记载的第一只茶筅,为今天“高山茶筅”的起源。当时生活在奈良水门汀的山名弹正家的家主民部丞宗砌(也叫入道宗砌),是有名的连歌、和歌的传承者,也是敕笔流书道的名人,他与日本茶道草庵茶的开山者村田珠光(1423-1502)交好,并因珠光所托,为其制作了一枚茶筅。这只茶筅即“御铭高穗茶筅”。之后,随着日本茶道的兴起,茶筅也开始由主人的喜好及茶道流派的不同,形成了很多品种。
这些,在彰坞村竹艺馆内陈列着的由徐金芳所制作的茶筅样式中可见一斑:这些长短不齐、大小不一的茶筅标注着一百二十本立、百本立、八十本立、野点、真、常穗……每一种茶筅都对应着日本不同的茶道流派。
也许是这个原因,彰坞村每个做茶筅的人习惯把茶筅叫作“茶道”。
一张传真图片复原出来的茶筅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彰坞村邻近的深澳村已经将外贸加工产业做得如火如荼,村里的老板从杭州的外贸商手中接单,完成洋娃娃、针织衫之类的订单,然后又分包到村里及周边村庄的经纪人手中,教会赋闲在家的姑娘、媳妇、老人从事来料加工。那个时期,来料加工所得收入使很多家庭脱贫,也使当时的深澳村很早就成为附近的富裕村。
彰坞村最早做茶筅的徐毛娜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出了村里的第一家作坊式的来料加工厂,起初的产品是竹编花篮。
做茶筅,缘自杭州一位叫蒋兴法的外贸商人。1990年前后,他接到来自日本的茶筅订单和一张茶筅的传真。他和深澳村的外贸商人常有联系,了解到邻近的彰坞村有众多篾匠。于是,他召集了村里的篾匠,邀请大家根据这张传真图片制作茶筅。看图制作茶筅的过程,据徐毛娜、徐金芳两个人说,“很多人学,做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多钱,才做出被日本客户认可的茶筅。”
1992年,徐毛娜将家里的工厂由花篮编织改成制作茶筅,并招揽了村里不少篾匠。三十多年过去,工人很多都已经六七十岁了,他们仍然在工作中。“这是份手艺活,年纪大了只要眼睛还能看,手上的活就不受影响,至于利润,也是和大家分。大家都做了几十年了,现在招的年轻人少,没人愿意学篾匠了。”徐毛娜和他妻子最近都在指导厂里最年轻的“95后”小伙子制作“真”这款精品茶筅。
“彰坞村篾匠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学篾匠、木匠,那时我们村至少有300多个篾匠。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这样的叙述,在彰坞村的老篾匠的言语中口径一致。
“书读得出,就读书,读不出,就去学篾匠,去加工厂编花篮。我家的三个孩子,儿子学篾匠,大女儿初中毕业就去编花篮,小女儿不读书后也一直做茶筅到现在了。”说话的是彰坞村的篾匠徐岳火的母亲。这样的“出路”,曾经普遍存在于彰坞村的家庭中。
徐岳火是家里的“篾三代”,他家还有一把自1987年5月用到现在的热水瓶,那是他大妹编花篮得来的奖励。大妹心灵手巧,编花篮学得快,编得好,在厂里的编花篮比赛中拔得头筹,给这个家庭留下了这件特殊的纪念品。
现在,徐岳火的儿子也在徐毛娜的厂里做茶筅,他就是那个厂里最年轻的“95后”。经过刮青、起黄、掰竹肉、冲丝、刮薄、刮匀、分丝、卷头、拨丝、扎花芯、绕线、整形等四大项十几个工序,这款叫“真”的茶筅终于被制作完成。
“真”这款茶筅,卷头这道工序和别的茶筅有所不同,筅丝的尾端并不卷拢,而是做成了空气刘海的样子,每根筅丝有微微的弧度,做好后成圆环形,握在手里,筅丝尾端薄如蝉翼,弹性极佳,手感非常好。这样的茶筅经茶艺师击拂,茶汤细腻,沫饽经久不散。
徐金芳也是十三四岁就跟着师傅学篾匠,学到二十出头,已经是一个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了。他的妻子钟益儿至今还记得,两个人找对象后,徐金芳第一次登门带了一只双层编织的小篾篓:花样精致,器具小巧。可惜,这只篮子被未来丈人用砍柴刀剁了。无他,老父亲对突然来拱家里嫩白菜的猪总是怎么看都不顺眼。
这只被念叨了三十几年的小篾篓后来并没有被复制。老篾匠的家里如今堆满了茶筅,三四十位工人进进出出,从早上七八点到晚上十点多,屋里总是亮堂堂的。
一对夫妻熟练工,一天操劳有时能赚出四百元的工资。目前厂里的订单也排到了五六个月之后。
徐金芳也是村里第一批根据传真图片学做茶筅的老师傅。茶筅获得日本客商认可后,他也开了自己的茶筅厂。但当年做的茶筅只通过外贸公司交易。没有销售渠道,产品很快积压。这时有外地的外贸商来找徐金芳去他那里做师傅并管理工厂。就这样,徐金芳一直做到2014年左右才回彰坞,再次招揽村里的篾匠制作茶筅。
这些年,徐金芳也常去安吉、余杭等地的茶筅厂做师傅教工人制作茶筅。他说茶筅制作常用淡竹和紫竹,采集的竹子要经过精细的处理和存放才能制作。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失误,产品就报废。在日常生产中多用淡竹,而紫竹制作的茶筅则从外观上更为雅致,只是紫竹制作过程损耗要比淡竹大,也因此成本更高。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梦华录》的播出,茶筅的销售也从主要出口日本转为国内销售大于出口,网络平台交易更扩大了彰坞村茶筅的销售渠道。同时,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也有日本的客商慕名而来,直奔彰坞村观看茶筅生产过程后,现场下单或共同研发新产品。
桃花开的时候,距离彰坞村十几分钟车程的渌渚镇岘口村,村干部叶雪华带了村里四位家庭主妇去钟益儿的厂里学习,她们学的是茶筅制作中“分丝、卷头、拔丝、扎花芯、绕线、整形”这几道工序,因为叶雪华听过钟益儿上的一堂宋韵点茶体验课,体验了点茶,了解了茶筅制作的工序和收益之后,叶雪华觉得可以带领村里那些有时间、也想赚点钱补贴家用的主妇去学一下这门手艺活。
钟益儿说学会之后,可以把半成品带回家做。她缺人做茶筅,订单都不敢再接。有人来学,欢迎之至。教她们的师傅贺富荣说,学得认真学得快,一星期就可以出师了。
彰坞村的竹非遗
贺富荣还是彰坞村省级非遗狮毛龙的代表性传承人。
狮毛龙舞是彰坞村传统民间舞龙项目,因龙身由青紫色彩纸剪制成狮子毛状,故称狮毛龙,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狮毛龙用竹篾扎成骨架,一支龙灯大约需要6000斤毛竹。龙头高达二至三米,用两年生竹篾扎制头架造型,桃花纸糊面绘画点缀,剪贴金黄色龙鳞。龙须为白色,龙口能随拉线开合,口中龙舌灵动。贺师傅主要负责龙头的制作。
他和彰坞村很多篾匠一样,都是14岁就开始跟师傅学。28岁那年转行,但小时候学的手艺没有忘记,篾匠活在有需要时仍然拿得起。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去祠堂里检查一下狮毛龙的龙身,看看竹篾有没有需要替换的,龙头有没有需要整修或重新做。
春节第一次“出龙”时,天刚蒙蒙亮,狮毛龙的表演队伍就先在祠堂祭拜祖宗,之后就在旗牌队、神铳队的引领下浩浩荡荡出发。这支约200人的舞龙队,在鼓乐声中开始了在村里及附近村庄的巡游。每一次“出龙”,出场时为元宝阵,表示礼节向来宾问好。然后是螺蛳阵、宝塔阵、酒坛阵、草根阵、管弦阵等,龙身舞动,鼓乐喧天,非常热闹。
舞龙时,龙解首腹,备有鸡肠路等数节套管,等到结束,从龙头到龙尾依次递减。盘龙时,龙头高居其中,中为龙身,逐层低下,形如一只大花坛,名青龙盘玉柱,十分壮观。四条四米长的龙爪,在空中舞动时,能伸缩自如,宛如四条小龙,是桐庐境内知名的龙灯舞。2017年,狮毛龙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彰坞的篾匠,梅蓉的船匠。”篾匠和竹匠制作技艺也是如今彰坞村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在20世纪50年代,篾匠徐元盛以手艺快捷而知名,七里泷大坝建设期间,十二工程局召集省内外工匠进行的编篾笼大赛中,他力战群雄获得冠军。20世纪60年代,彰坞村成立了“篾业社”,后改名为“东升竹器社”,篾工集体手工制作产品,销售到县内外。在这一时期,彰坞村的少年人学篾匠成风,产生了三百多名篾匠,这些篾匠学成后,在村里篾业社、竹器社的带领下,组团到附近村庄上门做篾垫、谷箩等农具。
而且,彰坞村的篾匠在跟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是从一根毛竹到产品完成整个过程都要学习,也是这样的传带模式,使得篾匠工艺一度辉煌。
如今,在彰坞村的村史馆内,工匠们按技艺被分类,列了名单制作成图板展示。可惜篾匠、竹匠大概是因为人太多了,只有几位传承人单独做了介绍并放了照片。
到了现在,虽然很多篾匠已经过世,村里学手艺的年轻人也稀少,但村里的墙画、村史馆里的图片和文字,以及竹艺馆里大量的实物展陈,都让我们见识到了彰坞篾匠的人数众多以及产品的丰富。
彰坞村的竹艺馆是一处值得逛了再逛的乡村展览馆:过去,富春江两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器具、劳动生产工具都离不开篾匠活。篾制品种类也因此丰富异常,家常器物有花纹各异的篾席、女红篮、谷筛、米筛、糠筛、菜罩、扫帚、花篮、笠帽、排竹筒、鸡笼、鱼笼等。晾晒用具有篾垫、投箕、箩盖、烟帘子等;农具有插垫、篾箩、谷箩、谷筛、灰篮、篰篮、黄篾篮等;礼仪类用具有盘担、篾丝箱、小篾箩担、托盘、嫁女篮、响炮篮、长寿面篮等。因为很多篾器现在已经很难被准确称呼,所以展馆里的每件实物都写了名称,有的还专门设了文字介绍。
随着塑料制品的推广,传统工匠制作的产品被挤压了大部分的生存空间,如果不再被传承的话,以后可能只能在展览馆内认识这些器具了。也许若干年以后,它们也要像彰坞人学做茶筅一样,需要从文字介绍和图片、视频里摸索做法。
曾经“三百人吃上海饭,三百人吃篾匠饭”的樟坞村人,在这个展馆里,展示了用竹篾编制出来的器物书写的村庄史,也用茶筅续上了宋代以来的茶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