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建筑背后的乡村艺术版图
泉州网5月9日讯(融媒体记者谢伟端通讯员张锦川文/图)4月29日,陈文令艺术馆奠基仪式在安溪县金谷镇举行。该馆规划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将建成3层巨石建筑群。这座艺术馆融合茶室、村史馆等功能,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传统石艺设计,旨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
在建筑维度上,致敬洛阳桥等千年巨石奇观;在艺术维度上,通过现代建筑艺术语言让传统石艺焕发新生命;在城乡维度上,以艺术振兴乡村的规划布局……陈文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这座艺术馆背后的故事。
1艺术地标又添助力
陈文令艺术馆选址于金谷溪岸文艺村。在这个文艺村,数年间曾上演从溪岸小公园到艺术新地标的蜕变。
“2021年,我产生了建造金谷溪岸艺术公园的念头。最初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想给家乡人建一个能休闲娱乐的小公园,让生活多些乐趣。”陈文令回忆起金谷溪岸艺术村的起源时说道。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料到,这个小小的想法会在日后引发一场乡村艺术的变革。
在建设艺术公园的过程中,陈文令偶然发现,将艺术作品放置在土地上展示,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传统展厅展示雕塑不同,土地上的作品仿佛与大地、与公众建立了更紧密的对话桥梁,共享范围大大拓展,社会性更强。”这种新奇的体验让他深深着迷,从此,他一头扎进了这片艺术新天地,全身心投入其中。
艺术创作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期间,陈文令投入了大量资金,遭遇了不少困难。“但只要看到艺术作品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看到人们在欣赏作品时露出的笑容,我内心就充满了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同于短暂的快乐,它源自内心深处,源源不断地支撑着我前行。”陈文令感慨地说。
金谷溪岸艺术公园不断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网红打卡地”。公园也得到安溪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公园所在区域被拓展规划为金谷溪岸文艺村。
“我的堂姐陈淑媛以笔名莫耶为《延安颂》作词,在文学领域颇有成就,而我从事艺术创作,我们都来自安溪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陈文令说道,“政府给予了如此热情的支持与推动,我深感责任重大,必须积极响应,继续推进相关项目建设,艺术馆的建设更有助于艺术在这里扎根、生长,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金谷溪岸文艺村夜景
2巨石榫卯结构打造艺术馆
近年,安溪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建设一座艺术馆对于推动整个金谷溪岸文艺村的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奠基仪式举行,陈文令艺术馆正从蓝图逐渐走向现实。
陈文令艺术馆在建筑设计上,采用泉州引以为傲的巨石榫卯结构。“泉州的洛阳桥和东西塔,都是巨石榫卯建筑的杰出典范,仅凭借榫卯结构就与大地紧密相连,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是泉州的骄傲。”陈文令自豪地介绍,“我希望陈文令艺术馆能传承这一伟大的建筑技术,虽然它的外观规模不算宏大,但我期待它能像那些古老的建筑奇迹一样,历经岁月洗礼,长久留存。”
泉州在巨石建筑方面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一代代匠人与坚硬的石头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让陈文令对艺术馆的建设充满信心,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承传统建筑技艺的决心。
除了传承传统,陈文令还将自己的艺术风格融入艺术馆的设计中。艺术馆的外观造型展现出一种野性且充满生命力的特质,体现出生长的力量。“这与我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我经历了无数的磨砺与挑战,也收获了成就与荣誉。这些经历塑造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我希望艺术馆也能传递出这种积极向上、顽强生长的精神。”陈文令说。
在建设过程中,艺术馆将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融合。“艺术馆内部既要有时尚洋气的现代感,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如果只追求规模宏大,却缺乏内涵与特色,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还可能因运营成本过高而陷入困境。就好比养宠物,没能力养大象,养只小巧的猫也能带来快乐。”陈文令形象地比喻道。
根据规划,陈文令艺术馆规划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陈文令认为,这样的规模恰到好处,“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规模适中的艺术馆更符合乡村的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发挥自身特色。”
艺术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图为游客在文艺村的溪中游玩。
3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除了建造过程,陈文令对艺术馆建成后的运营也有独到见解。他深受日本乡村小型美术馆的启发,希望陈文令艺术馆借鉴“小而精”的模式,实现小而不空,充分发挥独特价值。
艺术馆选址于一处停车场,地形有较大落差,为独特设计提供了契机。“艺术馆的主要展厅大部分将建在地下,地面部分以约600平方米的巨石结构为主,向上延伸,仿佛与天空对话。”陈文令描绘着艺术馆的模样,“这让我想到日本一些山间美术馆,它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也希望我们的艺术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对于艺术馆内部,陈文令打算重点展览艺术家的手稿,并设置一些小型展厅,为观众呈现别具一格的艺术空间。而整个金谷溪岸文艺村则将以展示空间艺术作品为特色,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如背景艺术装饰大展、大地艺术展等。“我觉得这样的规划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魅力,也能为艺术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陈文令说道。
陈文令已决定向艺术馆捐赠相当数量的作品。“这样能完整呈现我的艺术创作脉络。乡村地域广阔,我还计划留出更多空间,展示同时代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作品。”陈文令认为,“为其他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让艺术馆汇聚多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才能真正提升其价值。过度突出个人成就不利于艺术馆的长远发展,只有大家共同参与,才能让艺术馆充满活力。”
目前,通往山上的道路已经建成,为金谷溪岸文艺村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陈文令坚信,金谷溪岸文艺村有着强大的发展潜力:“它就像酵母一样,未来有望将艺术影响力延伸到永春、德化,甚至泉州市区,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艺术具有改变乡村的强大力量。通过举办大地艺术节、美术馆巡回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国内外有一些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村庄,在艺术的带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世界各地的文艺爱好者、艺术从业人员和艺术家前往参观、交流,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陈文令希望金谷溪岸文艺村也能复制这样的成功模式,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胜地。
“我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都在这里,参与金谷溪岸文艺村的运营,以后还将致力于艺术馆的运营。物理空间的建设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发挥其精神文化价值,建立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和互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陈文令坚定地说。
金谷溪岸文艺村溪中叠石错落
[阅读延伸]
打造没有边界的艺术村
对于陈文令艺术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豫闽和陈文令艺术馆建筑师程志哲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李豫闽说,鉴于所在地平地资源相对有限的实际情况,项目团队巧妙构思,利用停车场下方空间进行建设。陈文令艺术馆规划为三层,上层保留公共停车场的功能,而下面两层则被打造成别具一格的艺术空间。每层高达6米的空间设计,为当代艺术作品的陈列展示提供了极为适宜的环境。合理的空间布局,不仅能为观众规划出流畅的游览路线,还为各类艺术作品搭建了一个高品质的展示平台,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充分领略艺术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艺术馆周边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比如,清水祖师民间信仰文化源远流长,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未来,这些宝贵的资源将与艺术馆、文艺村的发展紧密结合,打造集文化体验、艺术鉴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发展模式。
程志哲表示,从艺术馆的规划到具体建设,都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展开。这座艺术馆建筑面积虽然只有2000平方米,但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整个金谷溪岸文艺村都可视为艺术馆的延伸。未来,艺术馆内部以展览平面作品为主,艺术村内则可以举办更具影响力的活动,如大地艺术节等。届时,各类艺术活动将让艺术作品遍布河流、山川、村舍。从这个角度看,“它虽规模不大,但艺术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却极为广阔,是一个没有围墙、没有边界的大地艺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