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874年,同治帝驾崩。22岁的皇后阿鲁特氏,偷偷给父亲写个纸条,问自己接下来该

1874年,同治帝驾崩。22岁的皇后阿鲁特氏,偷偷给父亲写个纸条,问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可是没想到父亲却给她回复一个“死”字。

其实父亲说出这样的话也是逼不得已,因为让她死是慈禧的意思。 ​ ​阿鲁特氏出生在1854年,她的家族世代官宦,隶属于蒙古正蓝旗。正蓝旗起初在蒙古旗内地位并不高,自打入旗始,五代白丁,直至嘉庆年间阿鲁特氏才见有起色。 ​ ​她的父亲崇绮是清王朝唯一的满人状元,他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所以阿鲁特氏从小就被父亲亲自授课,她的各方面才情都很高。

同治十一年,两宫太后决定为十七岁的皇帝选立皇后。

嫡母慈安太后与生母慈禧太后全都动起了脑筋,把满朝文武官员家待字闺中的女孩子都理了一遍,最后选出了十名出众的闺秀。

慈安看中了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刑部江西司员外凤秀之女富察氏。

结果,同治采纳了慈安的建议,立皇后应该以德为先,同意立状元崇绮的女儿、比他大两岁的阿鲁特氏。

自己儿子却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选择皇后,慈禧恼羞成怒,所以阿鲁特氏还未入宫就已经被慈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

阿鲁特氏被选为皇后,她的整个家族也跟着受益,她原本所属的蒙古正蓝旗是属于下五旗,因为与皇家联姻,被抬为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

同治的这场大婚是有清一朝二百年来之未遇,大婚典礼极其繁琐而隆重。盛况空前,锣鼓喧天,花团锦簇。

这一场豪华的婚礼,一共花了113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王朝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阿鲁特氏在钟鼓齐鸣声中,乘坐凤舆进入了大清门,从此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可是,阿鲁特氏所不知道的是,婆婆慈禧已经对她恨之入骨了。所以,不管阿鲁特如何小心,都不能讨得慈禧的欢心。

不过,她与丈夫同治的感情非常好,大婚当天洞房里的油灯,还加上了上好的蜂蜜,寓意夫妻俩将来能够好似“蜜里调油”,之后两人的关系更是密切,以至于同治都不愿意去别的妃子那里。

这一切都被慈禧看在眼里,于是她就经常把同治叫到自己所居住的长春宫训斥一番,她甚至明里暗里要求同治少去皇后寝宫,多去临幸她所看中的慧妃富察氏。

这让阿鲁特氏在宫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认为长辈与晚辈如果不和,不管什么原因,晚辈都有责任。

因此阿鲁特认定,婆婆慈禧不喜欢自己,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此后,所以皇上每次到自己宫里来坐,她都会委婉地劝皇上去咸福宫多陪陪慧妃。

可是同治更觉得委屈,自己是皇帝,连喜欢哪个女人都得掩饰,一想到这里便觉得悲哀,他也有自己的脾气,于是干脆哪个肺炎的寝宫都不去了。

不过这样一来,慈禧和同治之间的关系就更微妙了,这更让慈禧迁怒于阿鲁特氏,认为是她挑唆儿子不听自己的话,对她记恨在心。

有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每当看到淫秽的地方时,都要侧过脸回避不看,慈禧对她很不高兴,当面骂她是假正经。

然而,处于青春期的同治不甘于一个人守着偌大的宫殿熬漫漫长夜,他微服出宫,浪迹花柳之地。

很快,同治就病倒了。开始说是出红斑,接下来又传出皇上出天花了。几天后,说天花已经好了,“惟余毒未尽”。这未尽的“余毒”其实就是花柳脏兵。

阿鲁特氏在病榻旁伺候皇帝,可慈禧不允许。在慈禧看来,同治病到这个地步,都是皇后的错。

同治垂危之际,她只能偷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

同治听了之后,心里很难受,他强忍着对阿鲁特说:“你暂且忍耐,总有出头的日子!”

好巧不巧,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被慈禧的耳目听到了,慈禧立刻闯进宫来,一把揪住皇后阿鲁特,扯住她的头发,打了她一个耳光。

阿鲁特氏无缘无故挨了打,情急之下说:“我是从大清门进来的,请给媳妇留一点体面。”

也就是这句话彻底惹怒了慈禧,因为慈禧太后是偏妃出身,不可能享受从大清门里抬进来的荣耀,这句话无疑是揭了她的伤疤。

同治十三年的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病逝。

清廷迅速立咸丰的侄子——醇亲王之子载湉为幼帝,年号为光绪。就这样,在慈禧的淫威下,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没有了当太后的资格。

不久,崇绮曾试探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的皇后?

慈禧只说了两个字:“殉葬!”

慈禧的话惊得崇绮目瞪口呆,但他也只能照办。他送给阿鲁特氏一个空食盒,暗示女儿绝食而死。

面对着父亲送来的空食盒,皇后阿鲁特当然悟出父亲的意思,也非常明白这就是慈禧的懿旨,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死,无论她愿意还是不愿意。

阿鲁特并不是贪生怕死,但在同治去世后她才发现了自己已怀孕。可是慈禧并没有因为她有孕而厚待与她,反而是不给她饭吃。

就这样,在同治去世后的75天,饱经磨难的年轻皇后阿鲁特才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怨恨之气,带着未出世的孩子走了。

阿鲁特死后与同治皇帝合葬于惠陵地宫。

在生前,他们的共枕而眠总是受到太后的干扰,如今在另一个世界总可以享受同穴而眠的恬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