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我们提出抗议!5月7日,在我们国内媒体报道印度战机被击落的消息之后,印度对此表示非常的不满。印度驻北京大使馆声称,要求中国具有官方背景的报纸——《环球时报》在发布“虚假信息”之前核实事实并盘问其消息来源。
不过,印度的 “嘴硬” 在铁证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 巴基斯坦公布的战机残骸视频、路透社的现场报道,甚至连印度自家媒体《印度教徒报》都一度手滑过相关消息,最后又紧急删帖,这波操作堪称 “大型精分现场”。
其实,印度的抗议本质上是在维护其南亚霸主的面子。毕竟,被巴基斯坦击落 3 架单价 2 亿美元的 “阵风” 战机,不仅让法国达索公司股价暴跌,更让印度吹嘘的空中优势彻底破功。
更尴尬的是,击落印度战机的竟是中国出口的歼 - 10CE 和红旗 - 9 防空系统,这相当于在国际军火市场给中国武器打了一波免费广告。印度《欧亚时报》急得跳脚,辩称 “残骸是抛弃的加油吊舱”,结果被网友翻出视频里的法国 “米卡” 导弹残骸狠狠打脸,场面一度十分魔幻。
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印度的战略焦虑。莫迪政府为转移国内经济危机,重拾 “对外强硬” 的老套路,试图通过打击巴基斯坦塑造强人形象。但这次偷袭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让巴基斯坦抓住机会展示了 “中国装备 + 巴铁操作” 的组合威力。
更讽刺的是,印度前脚刚向法国追加采购 “阵风” 舰载机,后脚就被自家战机的残骸啪啪打脸,法国网友直呼 “达索公司连夜改 PPT”。
不过,印度的抗议也暴露出其对华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印度在边境问题上小动作不断,去年加勒万河谷冲突的账还没算清;另一方面,又想在 “一带一路” 和供应链重组中蹭中国的红利。这种 “既要又要” 的心态,在此次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玩味的是,印度抗议的对象是《环球时报》,而非中国外交部。这种 “柿子挑软的捏” 的策略,既想发泄不满,又不敢触碰中方核心利益。
但他们可能忘了,《环球时报》的报道向来以硬核著称,从南海局势到中印边境,向来是 “有理有据有画面”。印度若真想反驳,不如先把自家战机残骸藏好,别让路透社的镜头再拍到 “阵风” 的 “尸体”。
最后,这场风波的 “吃瓜群众” 们倒是可以期待一下后续发展。巴基斯坦总理声称 “能击落 10 架”,印度却连 3 架都不敢承认,双方的 “战报 PK” 堪比电竞选手的 “嘴炮互喷”。而中国网友则调侃:“建议印度向《环球时报》索赔,毕竟他们的战机被击落,《环球时报》要负‘宣传责任’。”
不过玩笑归玩笑,中印作为邻居,还是少点对抗,多点合作,毕竟南亚的和平,经不起 “阵风” 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