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我宁愿在美国捡垃圾,也不会继续在国家队打球了。”这是中国女排国家队员王怡奥运会

“我宁愿在美国捡垃圾,也不会继续在国家队打球了。”这是中国女排国家队员王怡奥运会前夕出逃美国前说的一句话。 1996年夏天,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夕,机场的人流如织。在这喧嚣中,一名身材高挑的年轻女子悄然离去,她就是中国女排的明星队员王怡。手握美国签证,脑海中回荡着她对国家队、对郎平说过的那句"我宁愿在美国捡垃圾,也不会继续在国家队打球了"的狠话。这一刻,所有的荣誉、责任与期待都被抛在身后,她踏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航班,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她的关键时刻选择了离开。 这位身高一米九多的副攻手曾是中国女排寄予厚望的新星。回望她的成长历程,体育天赋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天命。父亲王重光是赫赫有名的男篮教练,母亲殷秀华则是上海女排的教练,这样的体育世家背景让她从小就活在聚光灯下,被无数期待和关注包围。 十二岁那年,王怡正式加入上海队,开启了她的职业排球生涯。与普通孩子不同,她没有玩乐的童年,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训练和比赛。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天赋却如鱼得水般展现出来——拦网有着得天独厚的高度优势,防守中展现出罕见的韧劲,更兼具排球运动员少有的灵气。上海队的教练看着她的表现,不由得赞叹:"这是一个天才型的选手!" 天赋异禀的王怡很快就引起了国家队和郎平的注意。在国家队的岁月里,她一步步成长,先后参加了排球世界杯和巴塞罗那奥运会,积累了宝贵的大赛经验。真正让她名声大噪的,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表现。作为副攻手,她在球场上的每一次起跳、每一次扣杀都展示着非凡的实力,也证明了郎平对她的信任没有错付。 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王怡心中的不满已经在悄然滋长。从小被捧在手心的她,难以适应国家队严格的训练要求。郎平的严厉是出了名的,她希望通过严格要求来磨炼王怡,让这颗明珠更加璀璨。但在王怡眼中,这种方式却像是一种打压,一种不被尊重的表现。 在王怡离开国家队后,矛盾的种子已经埋下。年轻气盛的她,从小被赞誉为天才,难以适应郎平严格的训练方式。郎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通过适当"搓搓锐气"的方式让王怡认清自己的位置,不再娇气懈怠。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却适得其反,从未经历过这种挫折的王怡心中的不满日益加深。 "你们需要我的时候就捧着我,不需要的时候就把我扔到一边。"这种想法在王怡心中越来越强烈。终于,她做出了退出国家队的决定,回到了上海队。对于这位曾经被视为中国女排未来希望的天才选手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令人震惊的选择。 就在王怡离开不久,命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国家队副攻手赖亚文被查出患有肝病,无法参加即将到来的重要比赛。此时距离比赛只有短短数周,情况危急,球队急需一名实力相当的副攻手填补空缺。在这危机时刻,郎平想到了王怡——那个她亲手培养的天才球员。 为了国家队的荣誉,郎平放下身段,亲自前往上海寻找王怡。这一次,郎平带着诚意而来,希望能够化解过去的矛盾,请王怡重返国家队。面对郎平的真诚邀请,王怡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出人意料的是,为了能让王怡回归,郎平几乎同意了所有条件,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 表面上,这场危机似乎得到了圆满解决。王怡同意在比赛前返回国家队,郎平和整个团队也为她的回归做好了准备,调整了训练计划和比赛阵容。一切看起来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就在比赛前夕,事情出现了戏剧性转折。说好准时归队的王怡突然失约,没有任何预警,她偷偷办理了赴美签证,独自一人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这一举动如同晴天霹雳,彻底打乱了国家队的部署,所有为她做的准备都功亏一篑。 面对媒体的采访,郎平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声泪俱下地表示:"王怡永远被国家队除名。"在那次情绪激动的采访中,平日里坚强的郎平展现出了罕见的脆弱一面,既有对球员背叛的愤怒,也有对自己教导无方的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