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偷石油,中国也不能拿越南怎么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越南趁着中国不备盗挖中国石油长达数十年,但就在它认为中国拿它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如今却自尝恶果,面临巨额赔偿...... 2011年6月9日,南海,一艘中国渔船正在这片祖辈传承的海域上作业,突然遭遇一艘越南船只的野蛮驱赶。越南船只不顾中国渔民的安全,拖曳中国渔船倒行长达一个多小时,中国渔船被迫剪断电缆才得以脱险。更令人愤怒的是,事后越南还倒打一耙,污蔑中国渔船"蓄意割断越南油气勘探船电缆"。 这一事件只是越南在南海掠夺资源的冰山一角。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上世纪70年代,南海争端的序幕正式拉开。南海不仅是连接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更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之一。每年约有全球三分之一的海上贸易和一半以上的超级油轮都要途经此地。这一区域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但更令各方垂涎的是南海蕴藏的巨量资源。 南海下埋藏着令人咋舌的"黑金"——石油储量保守估计达230亿吨,乐观预估更是高达550亿吨,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四分之一。这使得南海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 1978年,趁着中国忙于国内建设,越南便与日本合作,悄然在南海地区开始了石油勘探。1984年,他们合作开发出了第一个工业油田——白虎油田。这仿佛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越南的盗采行为一发不可收拾。 在1982年,由联合国召开的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明确宣布,中国对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拥有主权,对南海"U形线"以内的水域享有历史性权利。然而,这一国际共识丝毫没有阻止越南的野心。 越南罔顾国际法,将北部湾和中国西沙、南沙群岛内的大部分海域划分为200多个勘探区,并向美、英、俄、日等国家的石油公司招标合作。几十年来,越南已与超过60个国家勾结,疯狂掠夺南海的石油资源。如今,越南在南沙群岛西部主要开发了三个大油田:白虎油田、大熊油田和黄龙油田。这三个油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别为2700万吨、5400万至8100万吨和2100万吨。另一个大油田青龙的预计储油量更是高达6800万至20400万吨,并拥有大量天然气。 据统计,越南已从南沙油田中至少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超过250亿美元。一个曾经的石油进口国,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石油净出口国,石油出口一度占其GDP总量的20%左右。 与此同时,越南还在南海地区大肆侵占中国岛礁。经过多年蚕食鲸吞,越南已侵占了29个中国南海岛礁,其中岛屿4个、礁15个、沙洲3个、滩5个、暗沙2个。上世纪70年代侵占了9个,80年代侵占了13个,90年代侵占了7个。不仅如此,越南还积极填海造陆。从2013年开始,越南对其侵占的29座岛礁中的27座都进行过吹填作业。到了2022年,越南的填岛活动更是进入疯狂状态,仅上半年就填出了100多公顷土地。 多年来,很多人不解:面对南海邻国的步步紧逼和资源掠夺,为何中国一直表现得如此"冷静"?答案并不简单,既有技术挑战,也有战略考量。南海平均水深达1200米,部分海域水深甚至超过5000米,这意味着石油开采难度极高。在这样的深度下进行作业,需要克服巨大的水压、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恶劣的海洋环境。一米水深就会增加相应水压,对钻井设备的抗压能力提出极高要求。深海开采还需要一系列先进技术支持,包括高精度地震勘探、高效钻井、可靠油气输送以及先进的水下机器人技术等。 成本同样是一个巨大障碍。据相关数据显示,仅墨西哥湾深水开采一口油井的平均成本就超过5.5亿美元,而这还不包括后期的运营和维护费用。南海的开采成本只会更高。此外,南海距离中国大陆较远,石油开采出来后需要通过漫长的运输线路才能抵达陆地,这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和风险。 然而,技术障碍从不是阻止中国前进的理由。2021年,一座重达3万吨的"海上巨无霸"——"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南海屹立起来。这个采用半潜式平台设计的能源站,能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保持稳定,有效应对风浪和水流的冲击。它配备的先进水下生产系统,可实现对深海油气资源的高效开采和输送。"深海一号"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油气开采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为后续南海石油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此同时,中国对南海石油的战略定位也更加清晰。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中国将南海石油视为国家能源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并非短视之举,而是基于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南海石油就像一座巨大的"能源银行",当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石油供应面临中断风险时,南海石油储备将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坚实后盾。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在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截至2023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25亿千瓦,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3.65亿千瓦,均位居世界前列。在水能方面,三峡水电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为国家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