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已经功成名就的开国少将易耀彩带着妻子范景阳回到家乡,发现原配妻子张凤娥竟然尚在人世。 1955年初春,一辆军用吉普车在江西山区的乡间小路上颠簸前行。车上坐着一位身着军装的将军和一位气质温婉的妇人。车窗外,春风拂过田野,带着些许暖意,却难以融化将军心中的忐忑。他,就是开国少将易耀彩,而身旁的妇人,是他的妻子范景阳。 "到了,就是前面那座村子。"易耀彩指着远处的村落,声音微微颤抖。二十六年了,这是他第一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虽然早在1953年他就曾回乡祭奠父母,但当时因特殊原因未能深入故里。 车子停在村口,易耀彩牵着妻子的手,一步一步向记忆中的方向走去。村子比他记忆中小了许多,房屋也更加破旧。过往的一切如潮水般涌来,年幼时在这里嬉戏玩耍的景象,参加农民运动时的热血沸腾,都仿佛就在昨日。 "那就是我家。"易耀彩停在一座低矮的土房前,门庭已经破败不堪。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那扇摇摇欲坠的木门。屋内昏暗,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佝偻着背在灶台前忙碌。 "请问..."易耀彩的声音戛然而止,那背影过于熟悉。 老妇人转过身来,看到门口的人,先是一愣,随即眼中泪光闪烁:"耀彩...你终于回来了。" "凤娥姐!"易耀彩冲上前去,握住老妇人粗糙的双手,泪水夺眶而出,"你...你还活着!" 这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正是易耀彩的童养媳张凤娥。当年国民党疯狂报复易家,他的父母惨遭杀害,易耀彩一直以为张凤娥也不幸遇难。谁知她不仅幸存下来,还一直守候在这破旧的家宅中,等待着他的归来。 易耀彩回想起1929年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时刚满16岁的他决定参加工农红军,踏上革命征程。临行前,张凤娥拉着他的手说:"耀彩,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我会照顾好爹娘,等你回来。"那时的张凤娥还是个朝气蓬勃的姑娘,眼神中充满坚定。 而如今,曾经的少女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这二十六年里,她独自面对敌人的迫害,亲眼目睹公婆被杀,却依然坚守着对易耀彩的承诺,拒绝了所有的说亲,就这样一直等着他回来。 易耀彩介绍了身旁的范景阳:"这是我妻子范景阳。"他忐忑地看着张凤娥的反应。 张凤娥擦干眼泪,向范景阳点点头,脸上挤出一丝笑容:"早就听说耀彩在外面成家了,好,好啊。" 范景阳上前握住张凤娥的手:"凤娥姐,这些年辛苦你了。" 三人相对而坐,易耀彩讲述着他这些年的经历:长征路上的九死一生,抗日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解放战争中的冲锋陷阵。而张凤娥则说起公婆遇害后的悲惨岁月,以及她如何在风雨中坚守这个家。 回到北京后,易耀彩将军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张凤娥满头白发的身影不断浮现在眼前,二十六年的等待,让这位曾经的革命硬汉心中涌起无限愧疚。第二天一早,他便向组织提出申请,为张凤娥办理了救济手续,并从自己不多的积蓄中拿出一千元寄回家乡。在1955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张凤娥改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范景阳对丈夫的决定不仅没有丝毫反对,反而全力支持。她对易耀彩说:"凤娥姐为你守了大半辈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范景阳的大度与善良,让易耀彩深感温暖。从此以后,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易耀彩都会按时给张凤娥寄去生活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易耀彩与范景阳的爱情故事,要追溯到1939年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那时的易耀彩已是34团团长,因抗战有功,被调到第五军分区负责发展工作。范景阳则是一名文艺兵,后来转为护士。组织本打算给易耀彩介绍另一位女医生,但易耀彩的目光却被一旁的范景阳吸引。 "我看跟在她身边的那个小姑娘人还不错。"易耀彩当时这样对组织部门说。一个月后,组织批准了他们的婚姻申请,这让范景阳始料未及。当组织科科长告诉她将要与易耀彩结婚时,她甚至惊讶地问:"跟谁结婚啊?" 他们的婚姻开始于组织安排,却因相互理解与支持而日渐深厚。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经历了无数艰难时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感情更是如胶似漆,生育了几个孩子,在没有硝烟的日子里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而在江西的老家,张凤娥仍然住在那间破旧的土房里。范景阳曾多次提出要接她到北京同住,但张凤娥婉拒了:"我在这里住惯了,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我不想离开。"尊重她的选择,范景阳和易耀彩只能尽可能地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1990年,功勋卓著的易耀彩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家人将一半骨灰安葬在北京,另一半则葬在家乡母亲的坟旁。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在丈夫去世后,范景阳仍然坚持每月给张凤娥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