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5年授衔,詹才芳获中将军衔,手下曾是他警卫员的陈锡联、王进山等人,都成了开

1955年授衔,詹才芳获中将军衔,手下曾是他警卫员的陈锡联、王进山等人,都成了开国将军。 1955年,庄严肃穆的全军授衔仪式后,一幕感人场景悄然上演。身着笔挺军装的洪学智、许世友、陈再道等多位刚刚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领,整齐地走到詹才芳中将面前,毕恭毕敬地敬了一个标准军礼。詹才芳望着这些曾经的老部下,也回以庄重的军礼,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兵还怎么带呀,连长是中将,士兵是上将了。"詹才芳幽默地调侃道,眼神中满是对这些战友的赞赏。 站在最前列的陈锡联笑着回应:"不管什么将都好,连长永远都是我们的好连长。" 这一幕折射出中国革命军队独特的情谊。谁能想到,曾经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陈锡联仅仅是詹才芳身边的一名普通警卫员?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中,是詹才芳发掘了他的军事才能,给予他宝贵的成长机会。 陈锡联参军时只有14岁,最初两人的结缘颇为传奇。陈家曾是红军的秘密联络点,有一次詹才芳为躲避敌人追捕,藏身于陈家。后来,怀揣革命理想的陈锡联表达了参军愿望,詹才芳便将他带在身边,担任自己的警卫员。 与陈锡联相似,王近山同样曾是詹才芳的警卫员。15岁参军的王近山,因作战勇猛不畏死,被称为"疯子",后来成为《亮剑》中李云龙形象的原型之一。从詹才芳身边的警卫员到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官,王近山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接替了陈赓大将担任386旅旅长。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领的六纵所向披靡,成为中野打硬仗、恶仗的主力军。 更令人惊叹的是,除了陈锡联和王近山外,詹才芳的警卫员中还有三人同样成为了开国将军——甘思和、谭知耕和邓岳,他们分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詹才芳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培养人才上。作为红军早期的军级干部,他在1933年1月就已经是红军师政委,半年后更是升任红9军政委。这样的资历在红军中实属罕见,比许多后来的开国上将还要资深。然而,由于延安时期的政治风波和职务变迁,1955年授衔时,詹才芳作为军级干部被授予中将军衔,而他的一些曾经的下属却因担任了兵团级职务而被授予上将。 詹才芳的革命生涯,是一部从苦难中崛起的传奇。1907年9月,他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贫苦家庭。这个被后人称为"将军县"的地方,走出了无数革命先驱。詹才芳的童年异常艰难——7岁时,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离世;12岁那年,父亲和姐姐因误食有毒野菜也相继离去。幸得大姐抚养,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6岁那年。姐夫介绍詹才芳到武昌一家饭馆当杂役,通过余义民(董必武的外甥)认识了早期共产党员董必武。勤劳善良的詹才芳很快获得了董必武的赏识。董必武不仅帮助他获得读书机会,还常常"开小灶"教授知识,使这个几乎没有受过教育的少年逐渐开阔了眼界。在董必武的引导下,詹才芳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迈出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 1925年的一天,董必武召集黄安县的几名党团员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要求包括詹才芳在内的年轻人回乡宣传革命。回到家乡后,詹才芳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宣传革命思想,鼓励民众反抗压迫。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他亲自带领三十余人攻破南门,缴获大量物资。然而由于敌人镇压,起义军受挫,詹才芳与王树声、李先念、王宏坤、陈锡联等人转入黄陂县木兰山区坚持武装斗争,成为后来人们口中的"木兰山72英雄"之一。 革命道路上,詹才芳不仅自己拼搏前进,还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当年在农村工作时,他发现了一位不愿受地主剥削的年轻人,认为他是"干革命的好苗子",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官至国家主席的李先念。1928年秋天,当游击队编入红11军后,詹才芳担任连长,许世友和李先念成了他的下属,分别担任班长和副班长。 詹才芳在关键时刻挽救战友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红四方面军"肃反"期间,陈锡联、谭知耕、甘思和等人被错误地打成"改组派"、"AB团",幸亏詹才芳奋力保护,这批后来的开国将军才免遭不测。当看到邓岳因一次战斗失利险遭处决时,路过的詹才芳立即出面解救,并将其收为警卫员。长征途中,一位重伤的小同志被医护人员几乎放弃时,詹才芳坚持要求全力抢救,这位幸存者就是后来的开国少将尤太忠。 詹才芳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使他在红军中迅速崛起。1933年1月,他已经成为红军师政委;仅仅6个月后,又升任红9军政委,成为军级干部。这样的晋升速度在红军中非常罕见,就连后来的许世友,直到1935年才被任命为军级干部,比詹才芳整整晚了近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