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苏静上任一周年,“换风水”能拯救魅族吗?

苏静上任一周年:“搬家”之外,魅族没有新故事。

作者/无字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2025年春季,一众智能手机厂商纷纷争先恐后地推出重磅新品,魅族却因“搬迁”而引发关注。

据DoNews报道,星纪魅族内部搬迁文件显示,公司将启动重大组织调整,珠海营销服务中心(含市场部、销售部)及上海营销服务中心员工将整体迁至深圳办公。目前,星纪魅族集团新任CEO苏静、CO0廖清红已着手安排搬家事宜。

针对为何从珠海搬迁至深圳,文档显示,主要系廖清红认为珠海跟不上大环境,公司需要找个新的根据地开启新起点,还要对标大疆、华为等身处深圳的伟大企业。

BOSS直聘

尽管星纪魅族官方并未公开回应上述传闻,但在BOSS直聘,星纪魅族正招聘的手机系统产品经理、软件质量工程师、PCB专家等岗位的工作地均在深圳。这似乎印证了魅族将搬迁至深圳的传闻。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深圳产业结构多元且完善,适合科技企业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此前魅族在珠海曾创造亮眼的业绩,并且现如今珠海也有诸多极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魅族自身囹圄,很大程度上在于创新力匮乏、产品竞争力有限,仅靠搬迁,或许难以走出“微笑曲线”。

吉利并未提振魅族,

沈子瑜已悄然卸任

尽管魅族是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开创者,并且也曾创造数千万的年出货量,但2020年前后,魅族手机的市场影响力已微乎其微。CINNOResearch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魅族手机的市占率仅为0.5%,三季度更是下滑至0.3%。

由于意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重新赢回市场,魅族选择嫁入“豪门”。2022年7月,吉利旗下星纪时代收购魅族79.09%的控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的单独控制。随后,魅族改名为星纪魅族,CEO由黄质潘变为沈子瑜。

吉利之所以选择收购魅族,主要是因为意识到了万物互联时代,智能手机这一重要的大众计算平台,对提升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培育用户忠诚度至关重要。

对此,吉利汽车创始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未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两个行业的赛道不再单调,两者不再各行其道,而是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

有鉴于吉利在供应链、资金、渠道等方面拥有海量资源,沈子瑜对星纪魅族的发展寄予厚望。2023年3月,沈子瑜意气风发地对外表示,“魅族将用三年时间重回国内中高端市场TOP5”。

遗憾的是,沈子瑜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带领魅族实现上述目标。2024年5月,星纪魅族高层迎来大换血,沈子瑜卸任CEO,苏静接棒,并担任执行董事。

沈子瑜之所以草草卸任星纪魅族CEO,或许是因为其未能立竿见影地带领公司踏上复苏之路。每日互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Q2,星纪魅族5G手机的市占率仅为0.2%,甚至比被吉利收购前还要低。

苏静加码AIAR技术,

魅族并未上演奇袭时刻

沈子瑜和苏静交接之时,科技行业迎来了AI风口,星纪魅族也找到了全新的突破口。2024年2月,星纪魅族对外表示,停止“传统手机”项目,AllinAI。

事实上,由于在信息获取、数据反馈、人机交互等方面均具备显著优势,AI确实有可能重塑智能手机,给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Canalys发布的研报显示,2024年全球AI手机出货份额达16%,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54%。

在此背景下,不止星纪魅族,OPPO、小米、vivo等智能手机厂商也纷纷加码AI手机。比如,2024年2月,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永在内部信中表示,2024年是AI手机元年。OPPO为此已做好充分准备,并专门成立了AI中心,资源将向AI集中。

众所周知,AI技术很大程度上属于“规模经济”,海量的数据与用户,才能推动AI技术行稳致远地发展。尽管星纪魅族是手机行业第一批拥抱AI技术的企业,但由于缺少丰沃的数据以及用户基本盘,其AI手机的发展步调明显比竞争对手慢一拍。

比如,2024年5月,通过接入第三方企业提供的基座模型,星纪魅族的FlymeOS才升级为FlymeAIOS,引入Aicy助手。对比而言,早在2023年10月前后,OPPO、vivo等智能手机厂商就推出了自研大模型,并在当年年末,将AI大模型接入自家手机的操作系统。

星纪魅族不光AI技术的推进速度慢于竞争对手,AI手机的推广节奏也极度迟缓。近年来,智能手机行业红利消失殆尽,诸多智能手机厂商都致力于通过“机海战术”抢占为数不多的存量红利。比如,2024年,OPPO推出了16款手机。对比而言,同期魅族仅推出了魅族21Pro、魅族21Note和魅族Lucky08三款手机。

由于竞争力有限,星纪魅族智能手机产品的销量远不及竞争对手。在京东平台,魅族21Note的评论量仅为2万+,反观同期发布的同档位产品一加Ace3的评论量高达50万+,是前者的数十倍。

一方面,缺乏新奇的技术吸引消费者买单,另一方面,推出的新品数量又十分有限,苏静治下,星纪魅族依然没有成功打开市场。每日互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星纪魅族5G手机的市占率为0.21%,与沈子瑜“掌勺”时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样样通,样样松,

魅族未来想象力在哪?

或许是因为意识到智能手机行业已迈入寡头时代,星纪魅族很难轻松突围,苏静正致力于带领公司布局新兴智能终端,包括AR眼镜、智能指环等,甚至还效仿华为的鸿蒙智行,推出了智能汽车互联解决方案无界智行。

不过遗憾的是,魅族的新兴业务并没有展现较强的成长性,帮助公司打开想象空间。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R眼镜市场销量仅28.6万台,虽然星纪魅族位列第一梯队,但销量规模也不过数万台。

无独有偶,在汽车领域,星纪魅族也难掩外强中干的现实。星纪魅族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无界智行平台累计装车22款,总搭载量突破60万,确实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无界智行仅覆盖吉利旗下部分车型,并不像鸿蒙智行,成为了外部传统车企巨头追捧的“座上宾”。

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星纪魅族不像华为,在通讯、智驾、芯片等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无界智行平台难以与鸿蒙智行一样,为车企提供数字座舱、智慧底盘、智能驾驶等“硬核”解决方案,只能在系统层面做文章,难以引领汽车行业变革。

现有手机基本盘和新业务均后继乏力的背景下,苏静为星纪魅族开出了“换风水”的药方,希望带领公司搬迁至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深圳。

不可否认,深圳孕育了华为、大疆、腾讯等高新技术企业,确实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环境。不过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经济特区,珠海也拥有不少享誉国际的科技企业。

比如,格力的总部就位于珠海横琴新区。i传媒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格力在中国中央空调行业的销售规模市占率超15%,位列第一。目前,格力正积极布局生活电器、工业制品、智能装备等新业务,有望开启第二春。

由此来看,星纪魅族新旧业务青黄不接的背景下,苏静带领公司搬迁的决策颇为耐人寻味,背后或许隐藏着转移高层和公众视线的深层考量。

不过搬迁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苏静还是需要直面星纪魅族的成长性难题。如果不能尽快带领星纪魅族打开想象空间,苏静或许也难逃与沈子瑜类似的悄然卸任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