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甘肃甘南,30多名医学毕业生正在分配工作,“有人愿意去玛曲县吗?”大家低着头,都不说话,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举起手:“我去!” 1969年冬天,甘南高原上,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人。三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院毕业生正襟危坐,等待着各自未来的分配结果。这些年轻人大多是首次远离家乡,来到这片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 州委负责人站在前面,慢慢道出了分配方案:"考虑到大家都是从外地来的大学生,我们决定让你们去条件相对较好的迭部农区工作。"话音刚落,会场响起了一片如释重负的议论声,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还有一个地方——玛曲县,需要一名医生。"负责人接着说,"那里是甘南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海拔高,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有人愿意去吗?"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低着头,没有人说话。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缓缓举起了手:"我去!"他的声音不大,却坚定有力。这是王万青,24岁,上海第一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 半年后的培训结束了,王万青踏上了前往玛曲的路。在颠簸的车上,他望着窗外变幻的风景,在日记中写道:"夏日草原很美,各色小花灿烂;午间阳光明媚,令人陶醉。山风猛烈吹来,帽子飞了,汽车爬坡不能停,别了,我故乡上海带来的白色太阳帽。" 1968年底,王万青来到了阿万仓乡卫生院。现实远比他想象的更加艰苦:卫生院只有两间土坯房,医疗设备仅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三大件"。乡里没有电,没有基本的医疗条件;他不会骑马,无法出门巡诊;他不会说藏语,与当地牧民几乎无法交流;他习惯了大米白面,这里却见不到一粒米一口面。 "来了,就要咬牙坚持下去。"王万青暗下决心。他白天学骑马、学藏语,晚上钻研医学书籍。很快,他便能骑着马去牧民家中出诊,能用简单的藏语与病人交流,也能大口吃下糌粑,喝上一碗酥油奶茶。 王万青到了阿万仓一周多,才有第一个病人来找他看病。那时候,牧民们对这个操着上海口音的年轻医生充满疑虑,生病了能拖就拖。直到1973年,一个转折点到来了——一位牧民突发急性阑尾炎,送到卫生院时已经情况危急。 面对没有手术室、没有专业设备的困境,王万青临危不乱。他和同事们将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当手术台,用手电筒作为照明,成功完成了阿万仓卫生院历史上的第一台手术。手术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乡,牧民们开始信任这位年轻的"曼巴"(医生)。 1970年,王万青被派往红原大队培训赤脚医生,遇见了藏族姑娘凯嫪。作为班上唯一的女生,凯嫪不仅认真学习,还帮助王万青与牧民沟通。一次出诊路上,王万青不幸从马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凯嫪守护了他一天一夜。伤愈后,这段患难见真情的经历让两人走到了一起。1971年,27岁的王万青和凯嫪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一只羊9元,又买了些萝卜、白菜,一共花了15元。 2024年9月底,80岁的王万青躺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他用虚弱的声音一遍遍地说:"草原是我的家,就是闭眼也要回到玛曲去。"10月14日,这位在玛曲草原坚守了55个春秋的医者终于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他深爱的草原。 如果把时间拉回50多年前,谁能想到那个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偏远草原的年轻人,会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一生?王万青在玛曲的日子并不轻松。作为一名医生,他经历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时刻。 有一次,他被紧急叫到一户牧民家中,一位产妇大出血休克,情况万分危急。当时条件有限,他和妻子凯嫪只能在牛粪堆上为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手术中,王万青全神贯注,额头上的汗水不断滴落,却无暇擦拭。最终,母子平安,牧民们将这视为奇迹。 在阿万仓工作的20年里,王万青和凯嫪骑马走遍了草原上的每一个帐篷,给病人看病,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为全乡3000多人建立了门诊病历,使90%的牧民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王万青常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守护。" 1990年,王万青调往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在那里,他主刀或参与了上千例手术,填补了当地医疗领域的多项空白。白天忙碌于医院,夜晚他会点亮油灯,翻看从上海带来的专业书籍,自费购买俄文原版的《医学百科全书》钻研学习。他发表了20多篇科研论文,翻译了10万余字的医学资料,其中一些论文还引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及国外医学界的关注。 2003年退休后,王万青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在医院指导年轻医生做手术,在家中为上门求诊的牧民看病。2013年,已经70岁的他在母校的帮助下,为医院引进了脑电图仪器,开展了高原疾病研究。 "父亲常说,人才只有在需要的地方才能体现价值,只要群众需要,哪里都能体现价值。"王万青的儿子王团胜说。王万青的四个孩子中,有两个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了医生,继续为草原牧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