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船王”包玉刚准备捐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立国际饭店,但是他提出一个特殊条件,无人敢接捐款。这时,邓小平出来说:“我来接!我来替饭店题写店名!”
包玉刚,被称为“世界船王”、“海上的统治者”等,他一生为国家捐款无数,他是一位爱国的商人。
1918年,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小村子里,父亲包兆龙常年在外做生意,但是他对儿子的教育没有放松,他很早就把儿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了,并且告诫儿子创业难,守业更难”,让他们好好读书。
在学校,包玉刚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由于包玉刚的家离不远,那时候的他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喜欢看舛和欣赏海景,看着来往的船只,他希望有朝一日已经也能拥有这些船。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就开始为之努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包玉刚已经不满足在宁波当地读书了,由于父亲在汉口做生意,经常给他讲那里发生的事情,包玉刚就想着去汉口读书,这样还可以在生意上帮助父亲。
1930年,包玉刚独自坐船去了汉口。在这里,包玉刚开始了半工半读的日子。
几年后,包玉刚毕业,在父亲的介绍下,包玉刚去了燕梳(保险)行业做学徒,不过他白天做学徒,晚上读夜校,因为他想学习更多的知识。
不久,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包玉刚在燕梳行业站稳了脚跟。
1937年,受局势的影响,包玉刚带着妻子来到上海,之后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工作。
工作期间,包玉刚很快熟悉并掌握了信托、易货、储蓄、保险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很快,包玉刚的稳健谨慎使他赢得了客户和公司的信任。
24岁那年,包玉刚又转任工矿银行衡阳分行副经理。没几年,他就成为了上海银行的经理。
可是不久后,他就辞去经理的职务决心去香港闯荡。
1948年,包玉刚带着一家老小到了香港。在香港,起初他和几个好友成立了联合公司,经营中国土特产。
包玉刚喜欢在忙碌之余,到维多利亚港去看大海。不久,他发现香港是一个不受海关管辖的自由港,潜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他有了要往航运业发展的想法。
1955年,包玉刚在被拒绝了银行贷款之后,他卖掉家产,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之后,用20万英镑,买下了一艘已有28年船龄,运力8200吨的燃煤货轮,并给它取名“金安号”。
之后,他用薄利长租的方式挣到了第一桶金,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包玉刚已拥有7艘货船,并把公司改名为“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
决定搞航运后,包玉刚买来大量书籍学习航运知识,参观别人的船厂,向每一个懂行情的人学习。
几年之后,包玉刚的公司已经拥有了40艘二手船。
船多了,员工也多了,为了安全起见和有条不紊的工作,1965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海训练学校。
这所学校是免费提供训练的,但学成之后要签一份3年期的服务合约,约满后去留都可以。
1965年至1982年间,环球航海训练学校共为环球公司培训了1700名行政人员、水手和工程师。
包玉刚一直用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持续经营他的公司。
1980年,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的船队已发展到200多艘,载重量达到2100万吨,被人们敬称为“海龙王”,成为世界船王之首。
由于包玉刚在国际航运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国首脑和大企业家的关注和赞赏。
美国总统里根举行就职典礼时,特邀包玉刚作为贵宾参加。英国前首相希思曾特地邀请他到别墅赴宴,详细询问他的经营方法。他的电话可直通白宫,随时可与美国总统对话。
他与撒切尔夫人的关系也非常好,在香港回归的问题上,包玉刚也是出了不少力,他经常奔波于北京、伦敦和香港之间。
1980年,包玉刚了解了祖国的旅游事业之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要捐款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立一家国际酒店及一座办公楼,供旅游总局管理使用。
不过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即用自己父亲包兆龙的名字来为饭店命名。
这个条件没有并不是稀奇的事情,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个敏感的话题,所以包玉刚的捐款一直没有人敢接。
后来邓小平知道之后,感叹说:“对我们社会主义有用的事嘛!用他一个名字,也没有关系嘛!再说,人家有贡献也可以纪念啊,为什么不行?没人出面接捐款?我来接!我来替饭店题写店名!”
1981年7月4日,国家旅游总局在北京举行兆龙饭店工程奠基典礼。
1984年,包玉刚回到故乡宁波,捐款2000万美元,创办了宁波大学。
1986年11月25日,包玉刚出席了宁波大学开学典礼。宁波从此结束了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也圆了几代宁波人的大学梦。
除此之外,包玉刚还出资兴建了好几所小学和中学。
包玉刚是一个生性节俭的人,不会乱花一分钱,但他却绝不是一个吝啬的人,该花的钱绝对不会手软。在生活中,他处处保持着勤勉节俭的生活作风,尤其是在穿着方面,他从不追求名牌,一件新衣往往穿到后领都磨破了也舍不得扔掉。
包玉刚一生为国家捐款无数,他的贡献和功劳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