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5 月 7 日凌晨,印度空军发动代号 “朱砂” 的突袭行动,试图用法制 “阵风” 战机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进行 “降维打击”。然而,这场被印度媒体吹嘘为 “南亚最强空军碾压战” 的行动,最终却演变成巴基斯坦歼 - 10C 的封神之战 —— 巴方宣称击落 5 架印军战机(含 3 架阵风)、1 架无人机,而法国官方也证实至少 1 架 “阵风” 被击落,这是该机型自 1986 年首飞以来首次在实战中折戟。消息一出,全球军迷炸锅:究竟是中国战机太逆天,还是印度飞行员太拉胯? 此次空战的核心杀器,当属歼 - 10C 搭载的霹雳 - 15 超远程空空导弹。这款射程超过 200 公里的 “空中死神”,直接把印度引以为傲的 “阵风” 战机逼入绝境。印度阵风配备的 “流星” 导弹射程仅 150 公里,在歼 - 10C 的超视距打击面前完全处于被动。更绝的是,霹雳 - 15 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和主动雷达制导,即便印度战机试图通过机动规避,也难逃锁定。电子战能力更是让印度空军彻底破防,巴基斯坦歼 - 10C 整合了 KG3000G 电子吊舱,成功干扰了阵风的 REB-2-AA 有源相控阵雷达和 SPECTRA 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导致印军战机雷达失灵、通讯中断,甚至出现 “敌我识别混乱” 的致命失误。有印度飞行员事后回忆:“当雷达屏幕突然变成雪花屏时,我们连发射导弹的机会都没有。” 技术优势固然重要,但巴基斯坦飞行员的战术素养才是制胜关键。据巴方披露,此次空战中,歼 - 10C 飞行员利用 ZDK-03 预警机的实时数据链,在 160 公里外就锁定了印度战机编队。当印度阵风试图发射 “流星” 导弹时,巴方飞行员果断开启电子干扰,并发射霹雳 - 15 实施 “A 导 B 射”,在印军导弹射程外完成致命一击。更令人惊叹的是,巴基斯坦飞行员对 “阵风” 的战术弱点了如指掌,由于印度空军的 “阵风” 未配备 IRST 红外搜索系统,在电子战压制下完全依赖雷达作战,而歼 - 10C 的光电探测系统(EOTS)却能在雷达静默时精准锁定目标。这种 “你看不见我,我却能打穿你” 的不对称优势,让印度飞行员直呼 “被降维打击”。 此次冲突的导火索,是 4 月 22 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袭击事件。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 “虔诚军”,而巴方坚决否认,双方随即在边境展开激烈交火。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次行动明显带有 “政治投机” 色彩 —— 莫迪政府试图通过对外强硬转移国内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甚至不惜以 “切断巴基斯坦水源” 为筹码施压。但印度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巴基斯坦不仅有歼 - 10C 和霹雳 - 15 的 “王炸组合”,更构建了 “预警机 + 战斗机 + 防空导弹” 的立体作战体系。红旗 - 9P 防空系统在地面拦截印军巡航导弹,枭龙 Block3 战机则负责低空突袭,这种体系化作战让印度的 “万国牌” 装备彻底沦为 “散沙”。 歼 - 10C 的实战表现,堪称中国军工的 “史诗级带货”。法国 “阵风” 曾被吹嘘为 “四代半机皇”,甚至有印度将领宣称 “1 架阵风可对抗 4 架歼 - 20”,如今却被中国出口的战机击落,直接导致法国军工声誉受损,而中国武器的国际订单预计将激增。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 “战区” 网站承认:“霹雳 - 15 的实战运用,标志着中国在超视距空战领域已超越西方。” 这场冲突也暴露出印度的战略困境,耗资 88 亿美元购买的 36 架 “阵风” 损失惨重,国内舆论哗然,而美国趁机推销 F-35,试图取代法国在印度市场的地位。俄罗斯则因向印度提供防空导弹,与中国关系出现微妙裂痕,大国博弈的复杂性在南亚上空尽显。 此次印巴空战,既是中国军工技术的胜利,也是巴基斯坦飞行员战术素养的胜利。歼 - 10C 与霹雳 - 15 的组合证明,现代空战早已不是 “单机对决”,而是体系化作战的较量。印度若想挽回颜面,不仅需要升级装备,更要反思其 “万国牌” 军队的协同短板。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冲突无疑是 “一带一路” 战略的强心针 —— 当歼 - 10C 在克什米尔上空划出优美弧线时,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你认为此次空战的胜利,技术和人的因素哪个更关键?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