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重点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联合于敏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参考资料:“这份建议书比你我的命都重要”光明日报2024-05-21) 1986 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内,一位老人面色苍白,形容枯槁。他刚经历了直肠癌手术,身体极度虚弱,却依然 “悬坐” 在轮胎内胎上,用颤抖的手紧握铅笔,在稿纸上艰难书写。他,就是 “两弹元勋” 邓稼先。而此刻,他正在完成人生中最后一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 联合于敏,向中央呈上一份至关重要的建议书。 彼时,世界核格局风云变幻。邓稼先敏锐察觉到,全球核弹理论水平正接近极限,未来重点或许不再是大型核武器。这一洞察,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他对国家核战略布局新思考的大门。多年投身核武器研究,让他深知我国在核领域的处境。 当时,一些核大国为维持优势地位,极有可能同意全面禁核试。美国已进行了 1000 多次核试验,苏联也接近这一数字,他们的核武器研制水平近乎臻于极限,即便停止试验,影响也相对有限。 可中国呢?彼时仅仅完成了 30 余次核试验,新一代国防战略装备研制正处于最敏感、最关键的爬坡阶段,诸多重要成果和进展胜利在望,却尚未最终敲定。一旦被迫禁核试,中国多年来在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上的努力,将功亏一篑,遭受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邓稼先心急如焚,病情的折磨丝毫未能阻挡他为国家谋划的脚步。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强撑着病体,联合中科院院士于敏,决心向中央谏言,建议加快我国核试验进程。他深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国家未来的安全与发展。 在医院与研究所之间,有一个身影忙碌穿梭,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作为邓稼先多年的同事和学生,胡思得全程参与了这份建议书的起草,承担起两边联络的重任。由于邓稼先身体状况极差,每次手书意见时,笔迹都缭乱不堪。但胡思得从不抱怨,他耐心整理邓稼先的想法,交给于敏、胡仁宇等专家修改,再将修改稿送回医院,让邓稼先逐字逐句审阅。 3 月 14 日,邓稼先刚打完化疗,身体极度不适,可他仍坚持写下一封信。信中,他在对建议书签名上报方式做出安排后,罕见地提及了病痛:“我今天第一次打化疗,打完后,挺不舒服的。” 但也仅此一句,随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对建议书的斟酌中。 许鹿希,邓稼先的妻子,永远无法忘记那个场景。病床上的邓稼先,用他那瘦骨嶙峋的手,紧紧握住密封的信件,眼神坚定,对她说:“这份建议书比你我的命都重要!” 这句质朴却饱含深情与担当的话语,彰显出邓稼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的崇高境界。在他心中,国家的安危、民族的未来,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修改与完善,1986 年 4 月 2 日,这份凝聚着邓稼先、于敏等一众科学家心血与智慧的建议书终于定稿,并以两人名义向中央呈报。很快,建议书得到了中央的同意。这份建议书不仅体现了科学家们对国际形势的精准判断,更提出了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详细列出了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然而,命运却没有给邓稼先更多的时间。118 天后,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带着对国家的无限眷恋和未尽的期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62 岁。他留下的最后嘱托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这简短的话语,饱含着他对国家核事业的深深牵挂与殷切期望。 此后,中国核武器事业踏上了 “十年加快” 的征程。科学家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越过了核大国布下的重重障碍,在核武器研制水平上实现了质的飞跃。1996 年 7 月 22 日,于敏、胡仁宇、胡思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感慨道:“十年来的形势变化,完全证实了建议书的正确性。每当我们在既定目标下,夺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无不从心底钦佩稼先的卓越远见。” 同年 7 月 29 日,中国西部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这个特别的时间点,虽是巧合,却仿佛是冥冥中对邓稼先的一种告慰。清晨,试验队伍出发前,胡思得动情地说道:“老邓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们一定能成功!” 邓稼先的一生,是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生命,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他与于敏联名呈上的这份建议书,其价值难以估量,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轨迹,更让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核格局中站稳了脚跟。 如今,当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安宁,不应忘记像邓稼先这样的英雄们,他们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