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当时的董事长铃木修放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他以1块钱的价格将手中50%的股份甩卖给长安,那股硬气劲儿让人佩服!转眼多年过去,如今铃木修后悔了吗? (参考资料:“我就是”死“,也绝不向中国市场低头!”这就是铃木汽车 2021年12月16日 汽车都市) 在汽车行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无数品牌如走马灯般在中国市场上起起落落。2018 年,一则重磅消息震惊了中国车市 —— 铃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随后,他以令人咋舌的一块钱价格,将手中 50% 的股份甩卖给了长安。这一决绝的举动,让众人见识到了铃木修的硬气。可时光匆匆,数年过去,如今的铃木修,内心是否泛起了后悔的涟漪呢? 铃木与中国市场的缘分,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已结下。上世纪 80 年代,铃木就开始涉足中国市场,当时包括昌河、长安、哈飞等一批有军工背景的企业纷纷引进铃木的技术,开启了在国内生产铃木小型车和微型面包车的征程,像昌河 CH730 微曲面、长安 SC112 微卡等车型相继问世。 到了 1993 年、1995 年,铃木更是分别与长安汽车、昌河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在摩托车领域推出的豪爵铃木,瞬间成为国内摩托车市场的主力军。 在汽车领域,铃木在华的两家合资公司推出的国产奥拓、羚羊、雨燕、北斗星等车型,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巅峰时期,铃木在国内的年销量一度突破 20 万辆。那时候的铃木,可谓是在中国市场混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但市场的风向总是变幻莫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汽车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曾经备受青睐的小型车,渐渐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人开始热衷于购买大车,那些车身更大、空间更宽敞、配置更丰富的车型,成为了车市的新宠。而铃木,这个一直专注于小型车领域的品牌,却似乎没有察觉到这一市场变化的大趋势,依旧执着于自己的小型车路线。 从 2009 年在中国推出新一代滚装后,接下来的几年里,铃木在新车发布方面陷入了漫长的沉寂。直到 2013 年,铃木才终于有了新动作,推出了 “锋驭”,紧接着又推出了紧凑级车启悦。可这两款车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销量一路下滑,丝毫没有扭转铃木在中国市场的颓势。 其实,早在 2011 年,铃木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就已经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只是当时铃木或许还心存侥幸,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到了 2012 年,铃木轿车在华销量更是只有区区 5 万辆,市场占有率低至 1%,曾经的辉煌早已是明日黄花。 在多次推新失败后,2017 年,铃木还试图通过推出新款小型 SUV 来挽回市场,但一切都是徒劳,市场再次给了铃木沉重的一击。在这种持续的低迷与挫折之下,2018 年,铃木汽车终于正式宣布,将停止在华销售铃木品牌轿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时任社长铃木修在做出这一决定时,态度坚决,那句 “我就是死,也不向中国市场妥协”,更是传遍了整个汽车圈。 那么,铃木修为何会如此坚决地退出中国市场呢?除了对自身品牌理念的坚持,认为不应该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方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铃木对自身全球战略的调整。在退出中国市场后,铃木迅速将重心转移到了印度等其他市场。 事实证明,铃木的这一决策在印度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22 年,铃木在印度的销量达到了惊人的 157.6 万辆,同比增长 15.48%,占据了印度近 42% 的市场份额。在印度,铃木凭借着其小型车的优势,再次成为了市场的宠儿,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这一成绩无疑表明,铃木在全球战略布局上有着清晰的思路,即使离开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依然能够在其他地方找到新的增长点。 但话又说回来,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是任何一个汽车品牌都无法忽视的。虽然铃木在印度等市场取得了成功,但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消费能力,依旧让不少品牌眼红。如果铃木当初能够及时调整战略,迎合中国消费者对于大车的需求,加大在大型车、SUV 等领域的研发和投入,或许如今在中国市场的局面会大不一样。 也许铃木修在某些时刻,看到中国车市的蓬勃发展,心中会闪过一丝后悔。毕竟,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商机,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品牌来说,都是一块无比诱人的大蛋糕。 如今,铃木修已经于 2024 年 12 月 25 日因患淋巴瘤去世,终年 94 岁。他的一生,在汽车行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缔造了铃木在全球小型车领域的传奇。但关于他当年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是否后悔,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不过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铃木在退出中国市场后,并没有走向衰落,反而在其他市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证明了铃木修的决策并非完全错误。但无论如何,铃木退出中国市场的这段故事,都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供后人不断地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