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4年,一个寡母的4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一团棉花塞进最后一个儿子嘴里

1944年,一个寡母的4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一团棉花塞进最后一个儿子嘴里,然后用力搂住胸膛,紧紧的捂住嘴巴,直到把儿子捂死后,她才放松下来。她没有后悔,反而高兴地说:“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这样做!

虎毒不食子,邓玉芬为什么在已经失去四个儿子之后,还要亲自捂死自己最后一个儿子呢?难道她有什么难言之隐?

邓玉芬,1891年出生在密云水泉峪村一个贫穷的家庭。

邓玉芬从小就懂事,经常帮助父母干活。

长大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在她还没有成年的时候,父母就把她嫁给了邻村的任宗武。

可是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是穷人,即便结婚了,邓玉芬还是过着贫穷的日子,丈夫家连件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婚后夫妻两人只好借住在亲戚家里,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土地过活。

虽然日子苦,但是邓玉芬从不怨天尤人,而且凭借坚毅的性格,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婚后的几年里,她为丈夫拉扯大了七个儿子。

虽然日子苦一点,但是一家人在一起也算是苦中作乐。

可是这样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就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乱了。敌人深入农村,烧杀抢掠,老百姓苦不堪言,对敌人恨之入骨,都盼望着解放军早点到来。

终于在1940年,八路军10团挺进邓玉芬的家乡,开辟丰滦密抗日根据地。

邓玉芬得知这是抗日救国的队伍是,她立刻和丈夫商量,要把出去扛活的三个儿子叫回来去打敌人。

就这样,邓玉芬的三个儿子大儿永全、二儿永水,三儿子永兴加入了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

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邓玉芬不舍,但是为了抗日救国,她还是忍下了内心对儿子们的思念。

儿子走后,邓玉芬也没闲着,她带着其他几个儿子种地,让丈夫为八路军送军粮,送子弹,她为战士烧水做饭、缝补衣服,救治伤员,她对待每个战士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她的家也成了八路军的住所。

时间长了,第十团的指战员和游击队员都知道这位慈祥的邓妈妈。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实施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丰滦密“无人区”。

邓玉芬和其他乡亲们的家变成了一片废墟,

邓玉芬又让四儿子五儿子参加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自己和丈夫带着老六老七住到亲戚家里。

然而,就在1942年春天,邓玉芬响应号召准备回乡春耕时,噩耗突然传来,她的丈夫和五儿子任永安被偷袭的日军杀害,四儿子任永合被抓走。

还没等邓玉芬擦干眼泪,噩耗再次传来,这年秋天,她的大儿子任永全在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夏,四儿子任永合在鞍山监狱中被害身亡。同年秋,二儿子任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因伤情恶化不幸牺牲。

两年之内,丈夫和几个儿子相继离开,再坚强的人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邓玉芬伤心的多次晕厥过去。

但是醒来之后,邓玉芬给自己加油鼓劲,并带着小儿子回到了自己家里,埋头种地,希望用种出来的粮食支援八路军,让他们消灭更多敌人。

种地的同时,她依然像之前那样,做军鞋、照料伤员等,只要是对抗日有益的事,她都会去做。

1944年春天,在敌人的有一次扫荡中,邓玉芬的小六儿走丢了,邓玉芬背着刚满7岁的小七儿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里,一躲就是好几天。

洞里阴暗潮湿,没有吃的,小七儿抵抗力差,他发起高烧,哭闹着要回家吃饭。

当时旁边的山洞里藏了不少乡亲,孩子的哭声会引来敌人的,邓玉芬为了不连累乡亲,在敌人越走越近时,她情急之下,她从破棉袄里撕下一团棉絮,一狠心塞到儿子嘴巴里。

小七呼吸困难,他开始挣扎,但是邓玉芬又使劲把捂在自己怀里……

过了一会,敌人走远了,邓玉芬悬着的心也落地了,但是她的小七儿也没了呼吸。

这一次,邓玉芬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小七被埋在山坡上。

当乡亲们来安慰邓玉芬时,她反倒安慰大家说:“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小七死了也值。”

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玉芬笑着对九泉之下的五个儿子和丈夫说,咱们胜利了。

解放后,邓玉芬在政府的帮助下盖了两间瓦房,还给她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在困难时期,邓玉芬还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分给乡亲们。

她还积极参与到新政权的建设中,主动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带领妇女们参与土地改革。

后来,国家想把邓玉芬接到北京居住,但是被她拒绝,她表示自己能照顾自己,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1970年,邓玉芬去世,她嘱咐人们:“别把我埋在深山里,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10团孩子们回来。”

为了纪念邓玉芬,政府在张家坟村口修筑了“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雕塑,一手拿布鞋、一手挎针线筐的她眺望着远方……

邓玉芬作为一名普通妇女,在国难当头之际,她用时间行动支持抗战事业,命运的残酷让她一次次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面对接踵而至的噩耗,坚强的邓玉芬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前行。

她的大爱和无私让人敬佩,让人泪目。她的精神也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