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893年,19岁的陈嘉庚回乡成亲,却发现自己的地弟调皮捣蛋。他气愤地将弟弟绑在

1893年,19岁的陈嘉庚回乡成亲,却发现自己的地弟调皮捣蛋。他气愤地将弟弟绑在一棵树上鞭打了一顿。没想到,最后他说服新婚妻子拿出2000块钱,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他曾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说起陈嘉庚,或许很多人想到的是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其实他的贡献不止于此,现在非常有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创办的。

不仅是厦门大学,从小学到中学他都有创办,他还被师生们称为“校主”。

其实,陈嘉庚创办学校的启动资金可是他新婚媳妇的嫁妆。

1874年,陈嘉庚,生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祖籍河南固始县。父亲是个商人,在新加坡经营一家米店。

陈嘉庚10岁那年,家乡福州爆发了马江海战最终这次海战以失败告终,当时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他暗自发生长大后一定要为国家做些什么。

1890年,陈嘉庚到新加坡跟着父亲做生意,并成为父亲生意上的得力助手。

三年后,陈嘉庚回到家乡成亲。

当时陈嘉庚有个五岁的弟弟,非常调皮捣蛋,每天无所事事,经常与小伙伴们打架,而且还把人家打得头破血流,母亲没办法只好去低三下四向人家赔礼道歉,很多时候被打孩子的家长都不依不饶,说话很是难听。

为此,陈嘉庚的母亲很是痛苦,一次,给人家赔礼道歉回来,母亲再也承受不住了。她哭泣着说:“我前生犯的什么罪孽,今生受这样的责罚?”

陈嘉庚对弟弟的行为早就不满意了,碍于家人的面子,他也不好发火。这次他看到母亲因为弟弟这么痛苦,于是他决定教训弟弟一顿。

他一把抓起弟弟,顺手拿起一条绳子,冲出大门,把他绑在树上,抽打了一顿。

那天晚上,陈嘉庚失眠了,弟弟没事干自然会找些事情做,打发自己的童年时光,如果有事干了,说不定就不会打架了。

思考了一番之后,陈嘉庚决定办个学校,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不会再无所事事了。他和新婚妻子商量后,决定用结婚剩余的2000块钱开办学校。

不久后,陈嘉庚就在村里创办了惕斋学塾。

之后,他又回到新加坡为父亲打工。就在那时,他心生大愿,“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

在新加坡工作几年后,陈嘉庚回到家乡为去世的母亲守孝三年。

然而,当他再返回新加坡时,发现父亲的你店生意早已经做不下去了,而且还欠了30万外债。当时新加坡有规定儿子不必替父亲还债,但是责任心很重的陈嘉庚执意承担起父亲的所有债务。

为了偿还债务,陈嘉庚创办了新利川黄梨厂,专门生产菠萝罐头。之后,他扩大规模,又开始做起了橡胶生意。

四年后,陈嘉庚终于把父亲的欠款还清了。很多人知道陈嘉庚替父还债后,认为他的人品非常好,就主动帮他介绍生意。所以往后的几年里,陈嘉庚的生意做得又大又强,她也成为了名震南洋的“橡胶大王”。

有了足够的家底,陈嘉庚更加坚定自己的心中大计 :办学堂。

回到家乡后,陈嘉庚在原有学堂的基础上,又创办了师范和中学。

为了给贫苦失学的青年创造求学机会,陈嘉庚甚至免除了中学生的学宿费,只需交伙食费,而师范生甚至连伙食费也不用交了。所需被席蚊帐通通由学校提供,此外每年春冬两季,外加免费发放一套校服。

1919年,陈嘉庚决定创办厦门大学,当时,他把家中400万的存款全部拿了出来。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正式成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靠近大海的私立大学。

然而,办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世界经济危机到来后,陈嘉庚的企业受到强烈冲击,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办学,他以“宁肯卖掉大厦,也不卖掉厦大”的决心卖掉产业,苦苦支撑着学校的开销。

1936年,陈嘉庚经费短缺日益严重,陈嘉庚做出了选择——无条件将厦门大学献与政府。至此,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大学。

不但如此,陈嘉庚也为祖国的抗战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敌未出国土之前,言和即汉奸。

抗战时期,在国外的陈嘉庚多次汇款到中国,有力支撑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他在各地发表演说,鼓励华侨回国参加抗战。

他在新加坡,呼吁同胞积极捐款,帮助祖国共渡难关。三年的时间,他们共筹得四亿元国币。

在国家大事上,陈嘉庚绝不含糊,但他的晚年生活却十分朴素。他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平常吃的东西,就是白粥、豆腐干,从来没有荤腥。

1961年,陈嘉庚因病去世。

虽然陈嘉庚先生去世了,但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遗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嘉庚的一生,创立和资助了海内外超过120所学校。在陈嘉庚热心办学的精神感召下,很多华侨在家乡主动捐资办学蔚然成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年为了让弟弟有个事干,陈嘉庚创办了学堂,这种做法不仅让弟弟有学上,还惠及了很多孩子。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为祖国做贡献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