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34年,俞鸿图被腰斩后迟迟没有死去,上半身一直在地上打滚,口中不断发出惨叫声,并用手蘸着自己流出的血在地上写下7个“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 围观的百姓挤在街道两旁,有人吓得脸色惨白,下意识往后退了几步;也有人伸长脖子,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嘴里还不停地议论着。谁能想到,这位曾风光无限的河南学政,如今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俞鸿图出身书香门第,寒窗苦读数十载,凭借着过人的才华,终于踏上仕途。在成为河南学政前,他在官场顺风顺水,备受皇帝信任,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命运的转折却来得如此突然。 雍正十二年,俞鸿图被指控在科举考试中受贿。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大事,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一旦出现舞弊行为,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可案件的审理过程却疑点重重。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似乎急于定案,许多关键证据都没有经过仔细核查。 俞鸿图被腰斩的消息传到皇宫,雍正皇帝听闻这惨状后,一连几日夜不能寐。每当闭上眼睛,那七个触目惊心的“惨”字就会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开始反思,腰斩这一刑罚是否太过残忍。毕竟,即便犯人有罪,如此折磨人的死法,实在有违人道。 经过深思熟虑,雍正皇帝最终下旨,废除了腰斩之刑。在正史的记载中,关于俞鸿图案件以及腰斩废除的描述,不过寥寥数笔。 但在民间,这个故事却被人们口口相传,不断演绎。人们对俞鸿图的遭遇感到惋惜,也对朝廷的权力斗争感到无奈。 俞鸿图的悲剧,是一个个体在权力失控、制度沦为工具下的悲惨写照。在那个时代,官员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一旦卷入权力的漩涡,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那七个“惨”字,不仅是俞鸿图个人悲剧的见证,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统治下的黑暗与残酷。 从历史中回望,我们更应珍视如今的文明与法治。在现代社会,法律的制定与执行都以保障公平正义为出发点。我们努力避免权力的滥用,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拥有尊严地生活。希望俞鸿图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不再重演。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俞鸿图:中国最后一个被判腰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