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哈萨克斯坦携手中国天辰,祭出环保大招!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天辰工程公司达成的EPC合同,竟是为了构建一项革命性的铁合金气体利用设施。这绝非寻常合作,而是对全球工业脱碳的一次有力回击!欧亚资源集团(ERG)豪掷9200万美元,誓将冶炼废气转化为宝贵资源,每年6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将免于浪费,直接转化为80兆瓦的清洁能源。待2026年项目竣工,哈萨克斯坦将喜提一座“绿色能源金矿”,既节省巨额电费,又赢得国际环保赞誉。 中国天辰的背后,是一部跨越70年的技术传奇。从1953年的化工部第一设计院起步,到如今在全球30个国家布局,天辰早已将“挑战不可能”视为家常便饭。无论是土耳其11亿美元的天然碱项目,还是沙特15亿美元的石化大单,天辰都一一攻克。此次哈萨克斯坦的尾气发电项目,不过是其技术宝库中的又一璀璨明珠。 西方媒体的“污染转移论”可以休矣!数据显示,阿克纠宾厂四号车间仅气体净化系统改造就投入2800万美元,减排效果立竿见影,降幅达30%。新电厂并网后,与赫罗姆套风电场协同作战,ERG的铬矿产业链将焕发绿色生机。谁说发展中国家只能在环境与发展间二选一?此番操作无疑是高难度下的优雅舞步。 哈萨克斯坦政府深知,碳中和绝非易事。2060年净零排放的承诺,需要实际行动来兑现。ERG作为国资控股40%的行业巨擘,此项目一举多得:创造长期就业、稳定能源成本、引领全国重工业转型。舒赫拉特·易卜拉欣莫夫的“工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行不悖”之论,无疑是对某些消极国家的有力反驳。 全球冶金领域正上演一场无声的“变革竞赛”。欧美仍在碳税问题上争执不下,而中哈已携手以EPC合同书写新篇章。天辰的“T+EPC”模式更胜一筹,不仅输出设备,更将中国工艺标准推向世界。印尼纯碱项目采用的侯氏制碱法,正是绿色科技下的技术霸权体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天辰的属地化战略,其哈萨克斯坦分公司半数以上员工为当地人,他们不仅精通中文,更在工程实践中迅速成长。这种“技术+人才”的双重输出,远胜于旧时代的殖民手段。 环保主义的理想照进现实!传统冶炼厂每吨铁合金耗电高达1.3万度,而尾气发电将让ERG子公司Kazchrome大幅减轻对国家电网的依赖。在这个时代,谁能将绿色科技转化为利润增长点,谁才是真正的商业奇才。 各位读者,对于这一波操作,你们有何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