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干部在筹集粮食时,被藏族土司抓走,政委萧华去谈判,土司却说:“留下他当我女婿,不同意就打一仗!”可干部却觉得,这是背叛革命。
那年深秋,夹金山积雪未化。
红一军团二师战士饿着肚子赶路,腰带勒到最紧,炊事班只能煮野菜汤。萧华望着前方发愁,进松草地的粮食还没着落。
进入川西北藏区后,筹粮比打仗还难。
这里村寨分散,藏民见红军就躲进深山。战士们严守纪律,哪怕发现粮食也等主人来买。周书良主动请命,带七名战士去土司领地筹粮。他读过书、会说话,萧华盼着他能谈成。
没想到,筹粮小队走后的第三天傍晚,变故发生。
一个浑身是血的战士跌跌撞撞跑回营地。他衣服被刀划得破烂,手里死死攥着半块染血的袖章 —— 那是周书良的。
战士喘着粗气报告:他们在土司领地遭到袭击,七个战士牺牲,周书良被抓走了。
萧华手里的搪瓷缸 “当啷” 一声掉在地上,滚烫的野菜汤泼在草鞋上,他却毫无知觉。
深夜,萧华看着地图犯难。土司领地易守难攻,按纪律不能动武,但战士被抓、粮食没了。想到毛主席说的话,他决定亲自去谈判。
第二天天刚亮,萧华行动了。
他带着两个警卫员,牵着三匹瘦马出发。山路又陡又滑,马蹄踩在碎石上直打滑。马缰绳上还挂着半截草根 —— 那是昨天分给战士们的最后一口吃的。
走到半山腰,一声唿哨响起。十几名藏族汉子举着长矛,从树林里冲出来,矛头直直对着他们。
萧华示意警卫员别动,自己翻身下马,双手抱拳,用在贵州学的几句民族话大声喊:“我们是红军,来找你们土司谈谈。”
土司的寨子在山谷深处。石墙上挂着晒干的青稞和牦牛皮。
萧华被带到一座大帐篷里。火塘上的铜壶冒着热气,咕嘟咕嘟响,酥油茶和牛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飘过来。
土司坐在雕花木椅上,身材高大结实,腰间别着一把银柄藏刀,眼神锐利地盯着萧华。周书良站在土司旁边,衣服有点乱,但身上没伤,眼神里全是着急和委屈。
土司质问红军为何带枪来。萧华解释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只想买粮。这时,土司突然提出,留下周书良当女婿就卖粮,不然就开战。
帐篷里瞬间安静得吓人。
周书良急得直跺脚:“政委,我死也不留下!我是红军战士,怎么能在这儿成家?”
萧华看着周书良,心里不是滋味。这孩子跟着部队吃了不少苦,现在却要留下。可眼下没粮食战士们撑不住,硬拼只会让情况更糟,还会破坏和藏民的关系。
“老阿爸,” 萧华深吸一口气,转向土司,“我们红军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但这位同志是我们的战友,留不留,得听他自己的。”
他走到周书良身边,小声说:“书良,你看看咱们的战士,还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再过三天就要进草地,没粮食就是死路。 土司愿意卖粮食,这是难得的机会。你留下,不是背叛革命,是为了给同志们换救命粮,为了让更多人走出草地,完成长征啊。”
周书良眼眶红了。他看看萧华疲惫的脸,看看警卫员空空的粮袋,又想起路上饿死的战友,他们到死还惦记着 “别浪费粮食”。
他咬了咬牙,突然跪下,给萧华磕了个头:“政委,我懂了。您放心,我留下,就算死,也要给红军换来粮食。”
萧华赶紧扶起周书良,喉咙发紧,说不出话。他知道,这一留,周书良可能这辈子都回不了红军,回不了家乡,甚至会被人忘记。但革命路上,总得有人为了大局,放下自己的生死。
土司见周书良答应了,哈哈大笑,拍着萧华的肩膀说:“红军果然讲义气!放心,我说话算数,明天就派人送粮食去。”
当天晚上,萧华留在寨子里,和土司聊了很久。他给土司讲红军是为穷人打仗,讲北上抗日,讲各民族要平等团结。
土司慢慢放下了戒心,说:“以前听人说红军是‘红毛子’,会杀人放火,现在看来,你们是好人。”
第二天早上,太阳刚照到山谷,土司寨子外热闹起来。
几十头牦牛驮着青稞、酥油、盐巴,还有风干的牛羊肉,整整齐齐排在路边。
周书良穿着藏族的衣服,头发上扎着红绳 —— 那是土司女儿的定亲信物。他看着萧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想说什么,又没说出口。
萧华回了个礼,转身往队伍走去。他不敢多停留,怕眼泪掉下来。
等他骑上马,听见周书良在身后喊:“政委,等革命胜利了,别忘了告诉乡亲们,有个湖南伢子周书良,在这里给红军换过粮食!”
萧华眨了眨眼睛,扬起马鞭喊道:“同志们,带着周书良同志的心意,出发!”
队伍越走越远,周书良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群山里。
没人知道后来他在土司寨子里过得怎么样,是真成了女婿,还是在等机会归队。历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甚至连张照片都没有。但他的故事,永远刻在了长征的路上。
多年后萧华回忆:“周书良的选择,是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大勇。”这样的无名英雄,长征中还有无数。
正是因为有无数个 “周书良”,红军才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革命的火种才能保存下来,照亮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