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名战士正在给抓获的越军女兵发放罐头。这些女兵十分年轻,长的也很漂亮。本着优待俘虏的原则,她们被安置在一处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由专人看押照顾。战士细心的帮手无缚鸡之力的她们打开罐头,并教她们食用方法。 罐头盖子卷起的铁皮刮破了战士的手指头,血珠子滴在黄桃糖水上,吓得越南姑娘往后缩。她们哪知道,这个河南兵三天前刚在谅山战壕里埋了三个战友——其中一个被燃烧弹烧得只剩半截腰带。宣传干事按下快门时,刻意避开了帐篷外那排盖着雨衣的尸体,也裁掉了女兵手腕上绑着的电话线。 看着照片里“军民鱼水情”的画面就心酸。真实情况是,有些女兵趁战士转身就咬开罐头盖当刀片使,有个广西兵喉咙被割开时,手里还攥着没递出去的压缩饼干。不是说优待俘虏不对,可把战争包装成温情剧就离谱了。那些被糖水罐头模糊的真相,比弹片更扎人心窝子。 更值得琢磨的是“漂亮女兵”这个标签。前线拍回来的胶卷里,但凡有女俘虏的镜头,参谋部专挑面容清秀的往报纸上登。有个云南籍女兵被俘时满脸炮灰,押送员居然拧开水壶让她洗脸,就为拍张“好看”的宣传照。这种操作背后的逻辑瘆得慌——把敌方女性容貌当卖点,和菜市场挑白菜有啥区别? 二十年后中越边境搞联合扫雷,当年发罐头的战士和咬人的女俘虏在雷场撞见。老班长摸出包压变形的黄桃罐头,对方摆摆手,露出小臂上被电话线勒出的疤。两人隔着排雷线对望,谁也没伸手接那罐锈迹斑斑的糖水——有些裂痕,比地雷更难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