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8年8月,中国当时最大的毛主席雕塑落成!许将军批示:“把这尊毛主席像拿到南

1968年8月,中国当时最大的毛主席雕塑落成!许将军批示:“把这尊毛主席像拿到南京长江大桥上,给大桥压阵”。 1968年盛夏,常州街头热浪滚滚,一辆满载泥土的卡车在尘土飞扬中停在一间不起眼的工厂前。唐凤源站在厂房门口,汗水顺着额头滑落,工人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嚷着:“唐师傅,咱也得造一座毛主席像!隔壁厂都有了,咱不能落后!” 唐凤源抹了把汗,苦笑点头,心里却犯了难——造雕像?说得容易,可这活儿哪是随便能干的!这一刻,谁也没想到,这座雕像的命运将辗转千里,牵动无数人的心。 唐凤源不是什么大艺术家,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人,干了半辈子粗活,雕刻这种精细活儿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工人们的热情像一把火,点燃了厂里的每一个人。那是1968年,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为毛主席塑像的热潮,每座城市、每个工厂都想用雕像表达对领袖的忠诚。唐凤源拗不过大家的激情,硬着头皮接下了这桩差事。 第一道难题摆在面前:材料。工人们异想天开,提出用玻璃钢树脂——一种在当时比黄金还稀罕的新材料。这种东西轻便、耐腐蚀,能让雕像经受常州夏季的狂风和暴雨,可问题是,整个常州都未必能凑够一吨。唐凤源跑遍了周边工厂,磨破了嘴皮,才从一家军工企业借来一吨玻璃钢树脂。 他郑重地对工人们说:“这材料贵得要命,咱得省着用,一点都不能糟蹋。” 为了确保雕像一次成型,唐凤源带着团队先用二十吨泥土堆出模型。厂房里,泥土飞扬,工人们光着膀子挥汗如雨,钢筋骨架一根根焊牢,水泥杆稳稳嵌入雕像内部。 唐凤源站在泥胚前,盯着那模糊的轮廓,眉头紧锁。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雕刻毛主席的神态。这不是简单的体力活,而是要让雕像“活”起来,传递出领袖的风采。 雕像的形体有了,可神态怎么办?唐凤源和工人们面面相觑,谁也没干过这种细活。他听说上海的东方红泥厂有塑造毛主席像的经验,便带着两个徒弟,连夜赶去“取经”。在东方红泥厂,唐凤源像个小学生,认真观察师傅们如何勾勒眼神、雕琢嘴角。 他发现,毛主席雕像的魅力不在尺寸,而在细节:微微上扬的嘴角,坚定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时间。 学习的过程并不轻松。唐凤源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夜里还在厂里反复揣摩,泥稿改了又改。 工人们看他熬红了眼,都劝他休息,可他只是摆摆手:“要是神态刻不好,咱这雕像就是个空壳,白费了大家的心血。”终于,在无数次尝试后,一座洁白的毛主席雕像初现雏形,高大挺拔,挥手致意的姿态让人心潮澎湃。 1968年8月,雕像正式落成,工人们围着它欢呼雀跃,仿佛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消息传到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将军耳中。这位雷厉风行的将军听说了常州雕像的事,当即拍板:“这尊毛主席像,送到南京长江大桥,给大桥压阵!”唐凤源听说后,激动得一夜没睡。南京长江大桥可是刚刚竣工的国之重器,能让雕像立在桥头,是无上的荣光。 他亲自带队,护送雕像前往南京。 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在即,桥头人声鼎沸。工人小心翼翼地将雕像运到桥头堡,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雕像太高,桥头堡太矮,根本放不进去!现场的工作人员急得满头大汗,几次尝试都无济于事。唐凤源站在一旁,心悬到了嗓子眼。他多希望雕像能留在桥头,俯瞰滚滚长江,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许世友接到汇报后,沉吟片刻,再次下令:“既然放不下来,就送到江苏展览馆妥善收藏,绝不能让雕像有半点损伤。”于是,雕像又被小心运往江苏展览馆。 两年后,中央颁布新指示:“毛主席雕像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许世友将军依令行事,安排将雕像送回常州。1970年,雕像终于回到金百花园广场——那个最初为它准备的地方。唐凤源站在广场上,看着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感慨万千:“兜兜转转,还是回来了。” 安置雕像那天,常州街头挤满了人。孩子们绕着雕像跑来跑去,老人们驻足凝望,仿佛在追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据常州地方志记载,这座雕像不仅是1968年全国最大的毛主席像之一,还因其玻璃钢树脂工艺成为工业史上的里程碑。雕像周边每年举办纪念活动,吸引历史爱好者与学生前来参观,讲解员会细述唐凤源团队的奋斗故事。 2023年,常州市政府还将其纳入红色旅游路线,旨在传承那段特殊年代的精神。 雕像静静伫立,挥手的姿态依旧。它不仅是一座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提醒人们那段激情与信念交织的岁月。唐凤源早已退休,但他的故事与雕像一起,融入常州的血脉,诉说着过去,也启迪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