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刚结婚1年的潘虹,出轨了导演杨延晋,但杨延晋的妻子洪融可不是省油的灯,她知道这件事后,随后就大闹一番,直接将潘虹写给杨延晋的情书贴满布告栏,扬言:"我要让她身败名裂! 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时厂里有个叫刘蓉华的年轻女演员,后来改艺名叫潘虹。 这姑娘1954年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爹妈都是普通工人,她打小就爱往少年宫的话剧队钻。1970年刚恢复高考那会儿,她真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成了班里最刻苦的学生。 1978年潘虹刚毕业,家里人就催着她结婚。对象是个在机关上班的普通科员,俩人经人介绍认识不到半年就领了证。 可结了婚才发现,丈夫整天捧着报纸喝茶水,潘虹却满脑子都是演戏的事儿。新婚头一年过得别别扭扭,丈夫嫌她整天不着家,她嫌丈夫没半点浪漫细胞。 1979,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新片《苦恼人的笑》,导演杨延晋在选角时一眼相中了潘虹。这位杨导来头不小,父母都是文化系统的老干部,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镀过金,三十出头就在电影圈站稳了脚跟。 他导戏有个特点,爱手把手教演员入戏。潘虹演女一号,杨导天天给她讲戏到深更半夜,摄影棚的灯光把俩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要说杨延晋家里也不太平,媳妇洪融是他在东北插队时认识的。这东北娘们性子烈得很,当年能扛着铺盖卷陪丈夫回上海闯荡。 两口子有个五岁大的儿子,可自从杨延晋当上导演,家里就三天两头闹别扭。洪融发现丈夫最近回家总哼小曲,衬衫领子上时不时沾着香水味,心里早就起了疑。 这年国庆节前,洪融带着儿子去探班。在导演休息室抽屉缝里,真叫她翻出封信。 展开一看,满纸都是"延晋哥,昨日对戏时你教我的方法..."、"盼着每天都能在监视器里看见你..."这样的酸话,落款赫然写着"你的虹"。洪融当场把信纸攥成了咸菜干,抱着儿子就往厂领导办公室冲。 第二天全厂职工都傻了眼,厂门口公告栏、食堂外墙、甚至男厕所隔间,全贴满了放大复印的情书。最要命的是洪融还雇了几个临时工,把复印件贴满了南京路到外滩的电线杆。 每张纸上都用红漆刷着"破鞋潘虹勾引有妇之夫"的大字,这事就像往油锅里泼凉水,整个上海滩都炸开了锅。 潘虹那会儿正走在人生巅峰,《苦恼人的笑》刚拿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报纸上天天夸她是"新时代表演艺术家"。可情书事件一出,街坊邻居见着她都绕着走,菜市场里卖菜的老太太都朝她吐瓜子壳。 她那个机关丈夫更绝,趁她在外地拍戏,把家里值钱东西卷包走人,只留了张离婚协议在饭桌上。 杨延晋这边也没落着好,洪融直接带着孩子住进了厂工会办公室,举着血书要领导主持公道。厂里迫于压力,把杨导手头的新片项目全给撤了。 最惨的是那年冬天,洪融在法院门口当众把结婚证撕得粉碎,带着儿子搬进了闸北区的亭子间,靠卖茶叶蛋养活孩子。 这场闹剧里的三个当事人,后来各自走了不同的路。潘虹沉寂了整整三年,直到1982年才靠着《人到中年》里的医生角色翻身。 这片子让她捧回金鸡奖那天,记者问她怎么看待过去的事,她就说了句"人得为自己犯的错买单"。杨延晋倒是还能在圈里混口饭吃,可再没导过什么叫得响的片子,九十年代就彻底退居二线了。 最让人唏嘘的是洪融,当年撕破脸出了恶气,可独自拉扯孩子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听说后来在城隍庙摆过裁缝摊,再没跟电影圈的人打过交道。 要说这事也不能全怪谁,那个年头离婚可是天大的丑事,潘虹结婚本来就图个应付家里,遇上懂戏的杨导,可不就昏了头。 杨延晋放着好好的家不要,非要去摘带刺的玫瑰,结果扎得满手血。洪融的手段是狠了点,可换作哪个女人摊上这事儿,保不齐能干出更出格的。 当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职工现在提起这事还摇头。据说情书事件后,厂里专门出了新规:导演给演员说戏必须有第三人在场。这规矩直到九十年代才取消,可见那场风波影响之深。如今在电影资料馆里,还能查到《苦恼人的笑》的胶片拷贝,可胶片不会说话,没人知道当年摄影棚里到底发生过什么。 信息来源: 中国电影家协会1985年刊《新时期电影人物志》 上海电影制片厂2001年编撰《上影厂史(1949-1999)》 《大众电影》1983年第4期潘虹专访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苦恼人的笑》导演手记 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1979-1982年文艺界舆情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