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1岁。临终之际,李世民将太子李治唤于床前,嘱咐道:“雉奴,朕怕是撑不过去了。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朝中之事,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他们会尽心辅佐你的。只是有一个人,你对他没有施过恩惠。朕担心,朕走之后,你镇不住他,恐怕会惹出乱子来。” 李治跪在床边,紧紧攥着父亲枯瘦的手,眼眶通红:“父皇说的是谁?儿臣定当小心应对!”李世民费力地喘了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李勣……他才智超群,历经三朝,功劳极大。可你从未有恩于他,朕怕……”话未说完,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李勣的名字,在李治耳边如雷贯耳。这位英国公,从瓦岗寨起就征战四方,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贞观年间,他更是北灭薛延陀,大破高句丽,威名远扬。李治心里明白,父亲担心的不是没有施恩,而是自己初登大宝,威望不足,难以驾驭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 “那父皇,儿臣该如何是好?”李治焦急地问道。李世民沉默良久,眼神突然变得锐利:“朕会先将他贬出京城。待你登基后,再将他召回重用。如此,他便会感念你的恩德,为你尽心效力。”说完,李世民疲惫地闭上了眼睛,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不久,李勣接到诏书,被贬为叠州都督。这个消息震惊了朝野,众人不明白,这位位极人臣的老将军,为何突然遭到贬谪。只有李勣神色如常,接到诏书当日,连家都没回,直接奔赴叠州。他心里清楚,这是帝王的权谋,也是对自己的考验。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即位,很快将李勣召回,拜为尚书左仆射。李勣跪在朝堂之上,望着龙椅上的新君,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在这一刻再次改变。从此,他更加兢兢业业,辅佐李治治理天下,为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场临终的谋划,展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代帝王的权谋智慧。他深知权力交接的凶险,为了江山社稷,不惜用贬谪之法,为儿子铺路。而李勣,这位历经风雨的老将,也用自己的隐忍和忠诚,回应了帝王的信任。 然而,这看似完美的权谋布局,也暴露出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奈。在皇权面前,臣子的命运不过是帝王手中的棋子,一切都要为江山的稳固让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