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遵义板桥藤编手艺人“编”出850万元年产值

在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青翠的竹藤在匠人指间翻飞,逐渐成型为精巧的箱包、典雅的家具与灵动的装饰品。这项传承百年的藤编技艺,如今正以“非遗+产业+研学”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引擎、红色文化研学的鲜活载体。

清晨的阳光洒进马天志家的小院,62岁的他正手持篾刀,将一根藤条劈成均匀的细丝。院内陈列着造型各异的藤编沙发,门口堆放的藤条散发着淡淡竹香。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马天志10岁便随父辈学习藤编。为突破传统技艺瓶颈,他曾自费赴广州考察现代编织工艺。

“这次一共要制作200个五角星灯笼,每个灯笼大约需要7个小时才能完成。”最近,他带领团队承接200个灯笼订单,预计五月份全部完工交付。

在板桥镇藤编一条街,每家都会藤编技艺。2004年,马天志推动成立娄山关藤编协会并组建党支部,通过“支部+协会+农户”模式统一标准、拓展销路。

有了党建引领,娄山关藤编的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产品远销重庆、四川、广东等地及省内各地。如今,该镇藤编产业年产值已达850万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藤条要先用水浸湿一下,花边要压实……”在娄山关景区的非遗娄山藤编工作室,马春涛正指导研学学生制作藤编镜子。

马春涛是娄山关社区居民,家里世代从事藤编行业。三年前,受娄山关景区邀请,他与景区合作创办了这家工作室,指导前来研学的孩子制作藤编作品。

在马春涛的指导下,孩子们灵活地将藤条交织、翻转、缠绕,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巧的藤编镜子便制作完成。

“以前我从未接触过藤编,也没闻到过竹子的清香。”学生蒋钰琪兴奋地说,“今天在这里学到了很多藤编知识,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随着时代变迁,藤编这门手艺的知晓率越来越低,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并爱上这门技艺。”马春涛感慨道。

暮色中的板桥镇,家家户户传出藤条摩擦的沙沙声。这项穿越时光的技艺,正以创新之姿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经纬,让红色土地上的匠心故事持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