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2014年,俄专家提醒:中国首个真

“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2014年,俄专家提醒:中国首个真正具有核遏制能力的导弹是‘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的首次核打击并摧毁美国太平洋海岸城市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么现在呢? 十年前,俄罗斯专家撂下一句话,听着挺刺耳:要是核战争开打,中国那点家底,在美国近两千枚核弹头面前,可能连一小时都扛不住。 这话主要是冲着当时中国有限的东风-31A导弹说的。 那时候,这几乎就是中国核威慑的全部指望。 十年过去,这盆冷水还泼得响吗? 对于核武器大家的认知大多还都在冷战时期,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虽然造成了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从今天的角度看,其爆炸当量已经远远低于现代核武器的水平。 如今,各国研发的氢弹和洲际核导弹,其威力普遍是当年原子弹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一旦动用,后果将无法想象。 正因如此,真正的核战争几乎是人类社会的末日选项。 专家们普遍认为,一场大规模核冲突将引发“核冬天”效应——大量尘埃遮蔽阳光、气温骤降、粮食减产,最终可能导致全球性饥荒和生态灾难。 不论哪一方先动手,最终结果都将是“同归于尽”。 基于这种现实,中国自始至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立场。 这一承诺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始终坚持“有效威慑”和“可靠反击”能力的建设。 只有确保在遭受核打击后具备坚决反制的能力,才能维护真正的战略稳定。 美国虽然在高技术领域保持一定优势,但面对一个具备强大报复能力的对手,轻举妄动的代价过于高昂。 因此,在核战略博弈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先发制人的诱惑,而是确保对手清楚:一旦越界,他们将面临无法承受的灾难性后果。 核战争没有赢家。 真正的威慑,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让战争永远不发生。 过去谈核力量,大家首先看谁的核弹头多。 现在,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中国正是凭借技术上的追赶甚至局部超越,在相对有限的预算内,建立起了有效的战略威慑。 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美国在核领域的绝对优势,也悄然改变了全球战略力量的对比格局。 总而言之,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核讹诈,也是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砝码。 十年前那句“撑不过一小时”的预言,现在看来,确实是过时了。 今天的中国,在核战略上显然有了更足的底气和更硬的牌。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