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 #编造名人名言背后竟暗藏生意经# 】莫言又在线打假了 !近日,作家莫言在其公

【 #编造名人名言背后竟暗藏生意经# 】莫言又在线打假了 !近日,作家莫言在其公众号回应网友提问,并在线辟谣:这些话确实不是我说的!

莫言打假的内容包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

有风君发现,这已经不是莫言第一次辟谣。早在2022年,他就在公号上澄清:我在网上看到过许多挂在我名下的作品,其实都不是我写的。

面对这场持续多年的“伪名言狂欢”,莫言在无奈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文学家的幽默。他在公众号里晒出“伪语录”合集,配文“钦佩这些作者的才华”,甚至喊写下这些诗词金句的网友,赶快把自己的“孩子”认领回去,“这些作者都是才华横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自己的作品,用我的名字,岂不是便宜了我。”

可即便如此,仍有网友坚持将鸡汤文字归入他名下。社交平台上,“莫言说过的最扎心十句话”等内容依然保持着众多转发量。

这场黑色幽默并非莫言独享。鲁迅、杨绛、张爱玲等作家都曾被包装成“金句生产机”。几年前,北京鲁迅博物馆上线在线检索系统,被网友戏称“鲁迅语录搜索引擎”,不少人拿着笃信多年的“鲁迅名言”去验证后大呼上当。

细读这些伪名言,会发现其完美契合社交媒体传播密码:短平快、强情绪、易共鸣。在注意力稀缺的短视频时代,它们如同一场“文学代餐”,满足着人们“三秒获取人生智慧”的速食需求。

据新榜数据,2024年“伪名人名言”类内容占情感励志领域流量的37%。有调查显示,一些网友在看到带有名人标签的内容,明知有假仍选择转发,理由包括“话糙理不糙”“发朋友圈显得有文化”,毕竟转发一句“莫言说”,比读完一本《生死疲劳》要轻松百倍。当深度阅读被抛弃,伪名言便成了“思想速效救心丸”。

“林徽因最美情话,总有一句温暖你”“马斯克教你避免内耗”……如果只是假鸡汤,也许危害有限,但现实是,对不少制造“金句”的人来说,这些作家的名字就是他们“躺赢”的工具,一些营销号通过嫁接莫言、杨绛等文化名人IP,将碎片化语句包装成“人生智慧”,甚至形成了完整的流量产业链。

利用伪名人金句引流,有人从事图书生意,有人做起了心理咨询、情感辅导服务,有人售卖书画作品等,实现商业变现。

还有不法出版商将网络鸡汤打包成《莫言人生智慧》,封面赫然印着莫言照片;有短视频博主,用AI合成莫言声音,配上“莫言忠告年轻人”的标题,一条视频轻松收割数万点赞……

技术的发展,也在加剧“伪名言”的传播。

有风君尝试用AI大模型模拟莫言风格,输入“人生哲理”指令后,立即得到:“老说黄连苦的人,舌头早被蜜腌成了琥珀色”“伤口结的痂最硬,说谎人的牙最软”等似是而非的句子。当生成式AI能以90%的相似度模仿作家文风,未来的打假之战或将更加艰难。

虽然,律师表示,伪语录涉及侵犯姓名权、著作权,但多数侵权者难以被追责,当平台启动“通知——删除”机制时,网友早已截图传播。

在这场真伪博弈中,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文字的真实性。当“莫言说”沦为流量道具,当文学深度被碾碎成鸡汤粉末,真正消逝的是我们理解复杂世界的能力。

破解困局的关键,或许藏在每个读者的选择里。当看到工整得可疑的“名人金句”时,我们不妨多问几个问题:这句话为何要假托名人之名?它抚慰了我们何种情绪?那些被省略的上下文里,是否藏着更重要的思考线索?

面对伪名言的荒诞,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打假技术,更是重建深度阅读的勇气:与其转发伪莫言,不如翻开一本真莫言。

毕竟,吃再多的“文学代餐”,也抵不过一场直面真实的阅读盛宴。(潮新闻 记者 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