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春天,鄂豫皖苏区闹了一场大动静,张国焘坚持要在春耕时搞"二次分田",许继慎反对,被扣上帽子,说他是"改组派",结果没过多久,就被秘密杀害了,这个决定,搅得整个根据地人心惶惶,许多干部和群众都吓坏了。 许继慎是黄麻起义出来的老红军,是带兵打仗的能人,1930年,他奉命整合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三块根据地,组建红一军。 当时红军人少,枪更少,他带着人拼死拼活,从两千人打到了五千人,还打了几个硬仗,把国民党军逼得节节后退,根据地也慢慢稳住了脚。 可打仗归打仗,搞政策又是另一回事,1931年张国焘来了,带着一套"左"的不能再左的做法。 他一来就提出,地主不用分田,富农只给最差的地,紧接着还要求春耕时搞第二次分田。 这时候正是农民忙地里、犁田播种的时候,突然要他们交出刚分的地,再来一轮平均,谁也受不了。 许继慎当时就提出反对,他说现在春耕最重要,不能再闹腾了,这样会把中农也逼到对立面。 张国焘没听,他认定许继慎是搞右倾,拉山头,图谋不轨,他还让人盯着许继慎,收集所谓的"AB团"证据,说他是混进队伍里的坏分子。 这事闹得很僵,许继慎本来是总指挥,渐渐就被边缘化了。 同年11月,许继慎被以“肃反”为名秘密逮捕,押往河南光山县白雀园,很快被执行枪决。 这件事在当时没几个人知道,传出去时,许多老战士都不敢相信,有些人偷偷议论,更多的是沉默,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许继慎其实早就觉得不对劲,他在部队里的老搭档陈昌浩都察觉出了气氛不对,劝他低调一点。 可他性格直,说话冲,不愿违心拍马,他一直坚持说,不能为了斗争而斗争,更不能在春耕时搞分田。 他说,“老百姓还得吃饭呢。”可这种话在当时就是"右倾机会主义",一顶帽子扣下来,就再难翻身。 那时张国焘的肃反搞得特别狠,说谁是“第三党”、谁是“改组派”,说了就抓,抓了就杀。 根据地里的群众也开始怕了,不敢乱说话,有的甚至偷偷跑回了国民党控制区,红军里一些年轻战士也感到不安,觉得仗还没打完,内部先乱了。 许继慎被杀以后,红一军由徐向前接手,他继续带兵打仗,打出了名声,可根据地的局势没能好转。 第二年,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败了,被迫撤退,转战川陕,张国焘那一套"进攻主义"和土地政策,全给拖了后腿。 多年以后,毛泽东在文章里批评过那些脱离群众、搞极端政策的人,说不能搞"分光吃净",得保护中农。 其实许继慎当年的反对意见,说白了就是这个理,他没看什么大本本,也不是搞理论的,但他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知道老百姓图的就是个稳定。 许继慎的死,成了鄂豫皖苏区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张国焘在苏区更没人敢质疑了,可也正是这样,路线越走越偏,很多原本站在红军一边的群众都寒了心。 直到长征以后,中央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讨论军事和组织路线,这段历史才开始有人敢说真话。 许继慎的冤案,也才慢慢被平反,周恩来当年在谈到许继慎时说,他政治上有见地,打仗也厉害,是个难得的干部。 有人说,如果那年春天张国焘听了许继慎一句话,鄂豫皖苏区可能就不会垮得那么快。 历史没有如果,但许继慎这个人,是实打实为红军出过力的,他死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一条命就这么没了。 他出身安徽省六安,从小苦出身,参加革命以后打仗从不落后,也从不多话,可在关键时候,他说了真话,结果就成了"敌人",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月,说真话太贵。 现在很多人提起许继慎,都会觉得可惜,但那会儿,像他这样因为反对极端政策而被牺牲的人,不止一个,肃反不是个个案,而是那几年"左"倾路线下的一种惯性。 历史总是往前走,可人的命是回不来的,许继慎的故事不是传奇,而是当年那个乱世里一个普通红军将领的真事。 他想做的事没能做成,他想守的人也没能守住,但他说过的那些话,现在回头看,句句都顶用。 参考资料: 《许继慎将军传》 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