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号指挥官目瞪口呆,运20不顾干扰阻拦,强行加入美航母补给编队 首先,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正在执行对胡塞武装的空袭任务,而后转移至红海中部水域进行海上补给。 这是美军航母常见的行动——在高风险区域进行补给时,为了防止遭遇攻击,通常会采取疏远、拉开队形的方式,增加安全距离。 这里的“200多公里队列”并不是单纯的距离问题,而是美国采取的标准战术——尽量避免战术空隙被敌方导弹、无人机等快速攻击方式钻入。在这个过程中,美军对周围的监视和控制是非常严格的,不容许有任何“异类”进入这个“安全区”。 然而,当运-20突然出现在这一作业区上空时,杜鲁门号航母群指挥官显然没预料到这一情况。运-20作为中国的重型运输机,任务多为战略物资运输、兵员部署等,因此其出现在敏感的美军作业区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是在美军已经采取了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并不合时宜的两架运-20,显然是让美方措手不及。 这里的关键点是运-20并没有选择绕道而行,而是强行进入美军设定的“航母补给区”上空。换句话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飞行,而是带有非常明确的挑衅性质。 美军舰载机的跟监和驱离行动,表面上是为了安全保障,实则暴露出了一点:“你在我设定的‘任务区’飞行,这样的行为不受我们承认,甚至构成威胁。”而中方的运-20在面对美方的干扰和威胁时,仍然保持既定航线,没有回避或者改变飞行路径。 更有意思的是,运-20的飞行路径明显是在“磨着你”,一点一点靠近美军的核心作业区域,不急不躁,逐步逼近。而美国则像是在一开始试图“威慑”,放飞舰载机进行跟监和驱离,按道理这种做法应该是能对敌方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这时的美军显然低估了运-20的行动决心。 美军舰载机的“驱离”实际上有点形同虚设,因为运-20不但没有改变航线,反而像是在告诉对方:“不管你怎么看,我就要在你眼皮底下飞。” 从战术层面分析,这种行为显然是中国在试探美军的反应,同时也是在展示中国军力的“进攻性”。 运-20的出现,不仅仅是在执行某个具体的军事任务,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信号——“我们可以在你最敏感的区域进行活动,甚至强行加入你的行动链条”。这在心理战和信息战层面非常有意义,因为它挑战了美国长期以来在全球海域的“自由行动”空间。 再来说一下美国的反应。美方的“主动干扰”和舰载机跟监,实际上是对中国行动的一种警告。从美军的角度来看,原本的补给任务被突然插入的“运-20”打乱了节奏,战情指挥中心乱了套,可以说这种行为破坏了美军的常规作战安排和作战预期。从军事角度讲,给敌方制造这样的困扰和“不安”,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 至于“国际法”和“任务区”问题,美军指责中方没有遵守所谓的国际法规和航行区域划定。其实,从美国一贯的作风来看,它更多的是在意自己设定的规则,而并不总是严格遵守国际普遍承认的法律框架。美军所谓的“任务区划定”在国际平台上并未公布,严格说来也没有多少合法依据,这使得美国的做法有些“自说自话”。但它依旧拿这个说辞出来,是在试图通过国际舆论来给中国施压,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行为产生质疑。 简单来说,运-20的这次“闯入”,虽然是一次小小的军事行动,但却隐含着极大的战略意味,它不光是在挑衅美国,更是在展示中国的新军事思维和战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