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6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宋双来,在送信回去的途中,遭遇了日伪军的骑兵队。情急之下,他迅速闪进道旁的高粱地。谁知,日伪军早已在马上看到了他,并悄悄向他围拢。
在1942年的一个黎明时分,年仅16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宋双来,踏着山村的晨雾,带着一封密信,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武强县的路途。他的脚步坚定而快速,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将这封关乎战局的密信安全送达县委。
宋双来从小就见证了日军的残忍行径,那些血腥的场面早已烙印在他的心中,促使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少年先锋队。四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他的身体,也磨砺了他的意志。在部队的熏陶下,他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了一个能独立完成任务的战士。
那天早晨,刚结束了一场紧张的训练,宋双来被连长紧急召见,并接到了这个特殊的任务。连长的话语严肃而沉重:“这封信,关乎着我们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你必须确保它安全到达县委手中。”宋双来郑重地点了点头,紧握着信封,心中暗自发誓,无论如何,他都要完成这一使命。
一路上,他小心翼翼,避开了多个敌军的巡逻点。太阳渐渐升高,他终于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将密信安全地交到了县委的手中。任务完成后的宋双来,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他没想到,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在回程的路上,他不慎走进了一个僻静的岔路口。就在这时,一队日伪军骑兵出现在他的视线中。伪军队长看到宋双来后,立即下令:“那是小八路,抓住他!”宋双来心中一惊,他清楚这样的直面对抗对他极为不利。
日伪军骑兵冲锋而来,宋双来毫不犹豫地转身逃入旁边的高粱地。高粱丛深,他像一只灵巧的野兔,在粱地里穿梭,试图甩掉紧追不舍的敌人。但伪军显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他们分散开来,围绕着高粱地进行搜索。
紧张的气氛笼罩着这片高粱地,宋双来屏住呼吸,躲在高粱丛中,只听见伪军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紧握着随身携带的手枪,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战斗。
就在这时,一名伪军不慎踏入了宋双来的藏身之处。两人的目光在一瞬间交汇,紧接着是一声枪响。宋双来凭借先发制人的优势,成功将这名伪军击倒。他知道,这一枪响必将引来更多的敌人,他必须立刻离开这里。
宋双来,伤痕累累,气喘吁吁地在高粱地中穿梭,狂奔着摆脱了伪军的追捕。他的衣服沾满了泥土和汗水,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但他的眼神却异常坚定。他知道,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
伪军的追击并没有停止。在高粱地的边缘,宋双来听到了追兵的喊声和脚步声。他躲在一块掩体后,紧握着手中的枪,静静等待机会。突然,一名伪军士兵出现在他的视线中,宋双来没有犹豫,准确地射击,再次击倒了一名敌人。他观察到,伪军显得混乱,他们没有发现他的具体位置,只是根据枪声胡乱射击。
随着子弹渐渐用尽,伪军开始更换弹药。宋双来抓住这个机会,悄悄靠近伪军。当他接近到一定距离时,突然掏出身上的两枚手榴弹,猛地扔向伪军。爆炸声响起,三名伪军应声倒地。
墓地外的伪军听到这激烈的交火声,却犹豫着是否进入战场。其中一名士兵说:“不用,队长带了八个人,那小八路还能跑了不成。”他们对这场战斗的结果过于自信,没有意识到宋双来的战斗力。
墓地内,伪军头子看到手下陆续倒下,心中开始恐慌。他没有想到,宋双来一个人竟然如此勇猛。伪军头子最终喊道:“小兄弟,别打了,我这就带着手下的人撤,多有打扰莫怪啊。”
伪军头子带着残余的士兵匆忙离开了墓地。在返回的路上,他交代手下:“别向任何人提起此事,把身上弄脏点,皇军问起就说遭遇了八路的大部队。”
确认伪军离开后,宋双来从墓地走出,为了确保安全,他在墓地外隐蔽了一整天。连长他们焦急地等待着宋双来的归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宋双来还未归队。就在此时,岗哨汇报说山下发生了枪战,是一群伪军。
连长立即带领战士们前去查看。在前往墓地的路上,他们与宋双来不期而遇。看到宋双来独自一人坐在墓地边,连长快步走过去关切地问:“臭小子,没有事吧,听哨兵说这里有伪军。”
宋双来回答道:“报告连长,我没受伤,那些伪军被我击毙了六个,就在墓地里面。”他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却透露着坚强和决心。
了解清楚情况后,连长和战士们都对宋双来竖起了大拇指,对他的勇气和战斗力表示敬佩。
最终,宋双来在抗日战争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上级授予“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英勇行为的肯定,也是对所有为国家和民族抗战的战士们的荣誉。他的故事在部队中传为佳话,激励着后来的战士们继续为国家的自由和解放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