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直到看到美国副总统万斯,用侮辱性的词汇形容中国人,而中国记者徐德志在联合国直接播

直到看到美国副总统万斯,用侮辱性的词汇形容中国人,而中国记者徐德志在联合国直接播放视频,质问联合国秘书长,才发现记者和记者间的差距能有多大,徐德志用行动诠释中国媒体人的担当。   徐德志在联合国会议上的那一幕,像是给全世界扔了颗震撼弹。他站起身,播放视频,美国副总统的侮辱言论在会场回荡,现场气氛瞬间凝固。他冷静地问秘书长如何看待此事,问题直白却力道十足,秘书长当场点名表扬他的勇气。   这不是徐德志第一次站上风口浪尖,比如日本排放核污水时,他直接问对方有何科学依据,逼得对方答不上话,英国博物馆丢失中国文物,他又提出归还的尖锐问题。他的报道,句句戳中要害,展现了中国记者的责任和底气。   这种硬核表现,离不开徐德志的扎实积累。他19岁保送中国人民大学,23岁进入央视,29岁主动请缨,奔赴叙利亚当战地记者。在战火纷飞的环境里,他一人扛起记者、编辑、摄像等多重角色,把最真实的画面传回国内,央视称他一人就是一个队伍。   他还报道过一带一路倡议,深入非洲采访,用镜头记录中国援建的学校和医院,数据详实,画面感人,让西方媒体挑不出刺。这些经历,锤炼了他从优秀学生到全能记者的能力。   徐德志的每一次发声,都在为中国媒体赢得国际尊重。过去,中国记者常被贴上低调记录者的标签,但他用行动打破偏见。他的报道不仅展现专业,更传递了中国对真相和正义的坚持。   在核污水事件中,他不追热点,而是埋头研究科学报告,和专家反复沟通,写出的报道清晰可信。外交部部长公开称赞他,连外国记者都感叹他的提问让人无法敷衍。他的存在,让中国媒体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全球舆论场的重要力量。   反观一些记者,表现却让人失望。在奥运会这样的大场面,运动员刚夺金,记者却问会不会英语,问题浅薄,毫无深度,更缺人文关怀。这种差距,根源在于专业素养的欠缺。   有的记者缺乏系统训练,只想着抓眼球,没想过如何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徐德志的报道提醒人们,记者的职责是传递真相,而不是制造噱头。   信息时代,新闻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假新闻满天飞,流量至上让不少记者迷失方向。徐德志却始终守住底线,不跟风炒作,靠扎实的内容赢得信任。   他的核污水报道,基于大量资料和采访,硬是把复杂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在他身上,能看到记者应有的样子,不被流量绑架,始终为公众发声。   徐德志的影响,已经超出国界。他的提问和报道,让国际新闻圈重新审视中国记者的实力。一次国际论坛上,外国同行提到他,承认他的问题总能直击核心。   他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媒体的崛起,也让人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期待。未来,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人,用专业和勇气,讲好中国的故事。你觉得记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