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2年,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翻译唐健生做了一项疯狂举动,他杀光大使馆的所有人

1982年,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翻译唐健生做了一项疯狂举动,他杀光大使馆的所有人,瞬间房间内血流成河,然而多年后当真相浮出水面后,办案人员不禁傻眼了。 (信息来源:2009年01月22日中国新闻网——解密27年前我驻外使馆一起凶杀案 惨案缘于一句话) 1982年7月29日清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雨水不但未能带走炎热,反而使得空气中弥漫着更加闷热的湿气,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下,那座平日代表国家尊严的14层建筑,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此刻却笼罩在一片难以名状的惶恐氛围之中。 谁也想不到,一场血腥的杀戮正在这里发生,而动手的人,竟然是自己人,一位名叫唐健生的年轻外交官,他亲手枪杀了九名同事。 唐健生这个名字,就这样跟“莫桑比克惨案”死死地绑在了一起,可单看他的履历,你很难把他跟杀人凶手画上等号,干部家庭出身,学习优秀,当兵时表现突出,进入外交部后也是个受过表彰的“好苗子”。 这样一个看似前途一片光明的青年,本该在外交舞台上有所作为,谁知最后竟会以这种方式收场?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会从一个人人看好的青年才俊,变成一个冷血杀手? 回头看,唐健生性格里的“刺”可能早就埋下了,他有些骄傲,甚至说得上是自负,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还有点不容置疑的“英雄主义”情结,用他自己的话说,犯罪是因为“放松了思想改造,利欲熏心,法制观念缺乏”。 但这几句轻飘飘的自我批评,恐怕遮不住更深层的问题,一个自尊心强到近乎脆弱的人,在遇到挫折、批评时,心理防线是怎么一步步垮掉,最终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而压垮他的那根稻草,来得似乎很平常。 起因,只是一句听起来公事公办,甚至有些冷漠的话,“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那是惨案发生前一个多月,1982年6月17日,唐健生护送同事居某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然而到院后,却遍寻不见医护人员,而同事的病情又十分紧急,情况危急之下,唐健生立即联系使馆,向担任一等秘书职务的李某紧急请求协助。 电话那端的回复,刹那间点燃了唐健生的怒火,在他耳中,这番话不只是蓄意推诿,更是公然侮辱人格,极大地伤害了他的尊严。 事情没有就此打住,电话里的争吵升级成了办公室里的肢体冲突,随后是史参赞的严厉批评,以及让他停职检查的处理决定,这一连串的打击,对唐健生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委屈,被所有人孤立、排挤,甚至是被蓄意报复,他内心的不满、愤怒和不安全感迅速膨胀,像个越吹越大的气球,最终把他推向了绝望的边缘。 到了1982年7月29日清晨,这个被怨恨和绝望填满的气球,终于炸了。 唐健生起了床,将上了膛的手枪和备用子弹放进口袋,他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冷静得可怕,他从五楼走到七楼,再下到四楼和八楼,目标明确。 他用各种借口,比如借手提包、找人聊天、要点药品,骗取同事的信任,让他们放松警惕,然后趁其不备,扣动扳机,前后共有九位同事,倒在了他的枪口之下,其中甚至包括之前批评过他的史参赞。 为了拖延时间,他还切断了使馆的部分电话线,试图制造信息孤岛,他清楚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也可能根本没想过要退路,他要的就是这最后的疯狂,杀戮过后,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停止行动”,然后,他扔下武器,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结局毫无悬念,唐健生被迅速控制,随后押解回国,经过审判,1982年12月13日,他被依法执行枪决。 枪声为这起骇人听闻的使馆惨案画上了句号,但它引发的思考,远未停止,如果当初,那句“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能换一种更委婉、更有人情味的方式表达?如果唐健生本人,能少一些那份过度的骄傲和敏感,多一点理解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更进一步看,在一个等级相对森严、工作压力巨大的外交环境里,有没有更顺畅的内部沟通机制?有没有足够的渠道来关注和疏导年轻外交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讽刺的是,本该最擅长沟通的外交领域,却在内部沟通上栽了如此大的跟头,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是否真的从这场鲜血写就的教训中,学到了足够的东西?还是说,有些潜在的问题,依然藏在角落,等待着下一个爆发点?这恐怕才是“莫桑比克惨案”留给后来者,最沉重也最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