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4年,两名八路军到于家岭村借宿,村长好吃好喝地招待他们,暗地里却向鬼子告密

1944年,两名八路军到于家岭村借宿,村长好吃好喝地招待他们,暗地里却向鬼子告密,等两人察觉时,已经被100多人包围了! 1944年,抗日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日本鬼子为了保住占领区,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山东地区。这里是八路军的重要活动地带,地形复杂,群众基础也好,可鬼子偏偏不甘心。山东抗日根据地那时候日子不好过,日军三天两头搞“铁壁合围”,想把八路军和老百姓一网打尽。根据历史记载,1944年夏天,日军在鲁中地区集中了好几万人马,配合伪军和汉奸,专门对付八路军的小股部队。于家岭村就在这战火纷飞的地盘上,村子不大,却因为靠近交通线,常被鬼子盯上。八路军战士经常在这附近活动,联系群众、筹集物资,可也容易暴露行踪。 那时候,八路军的处境真挺艰难的。武器装备比不上鬼子,补给全靠自己想办法,战士们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山东的群众虽然支持抗战,但也有少数人扛不住压力,或者贪图鬼子的赏金,干起了出卖同胞的勾当。于家岭村的村长就是这么个货色,表面上热情,心里却盘算着怎么拿战士的命换点好处。 194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曹世范和张成利这两名八路军战士来到了于家岭村。他们隶属于鲁中军区某部,任务是联系当地的地下组织,顺便筹点粮食。那天估计是走得太累了,晚上就想找个地方歇脚。村长这家伙是个瘦高中年人,眼神总有点躲闪,但嘴上可会说,招呼得特别热乎,还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白面和咸菜招待他们。曹世范和张成利也没多想,毕竟在根据地,老百姓大多是真心支持八路军的,谁会怀疑一个村长呢? 吃完饭,两人就睡下了,可村长却没闲着。他趁着夜色,偷偷溜出去,找到了附近的日军据点。鬼子早就在这一带布了眼线,村长为了那点赏金,直接把两个八路军的行踪卖了。没过多久,100多个日军和伪军就摸到了村子边上,把于家岭围得水泄不通。曹世范和张成利都是老兵了,警惕性不低,半夜听到点动静,立马察觉不对劲。等他们起身查看,村外已经全是鬼子的影子,枪口密密麻麻,突围的路几乎被堵死了。 接下来就是一场硬仗。曹世范和张成利没坐以待毙,他们靠着经验和胆量,硬是从包围圈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曹世范尤其猛,单手持枪掩护张成利,愣是打退了好几次鬼子的冲锋。最终,两人拼尽全力突围成功,可这场遭遇战也让他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体力几乎耗尽,后面还得面对鬼子的追击。 曹世范和张成利可不是普通战士,他们在八路军里都是出了名的硬骨头。曹世范那年才21岁,年轻气盛,作战特别果断。张成利稍微年长点,经验丰富,俩人配合得挺默契。于家岭村那次突围,曹世范的表现尤其让人佩服。据战友回忆,他当时一只手受了伤,还能单手开枪,边打边掩护张成利撤退,每一枪都尽量打得准,省子弹又能震慑鬼子。张成利也不含糊,负责找突围的路线,带着曹世范硬是从鬼子的包围里闯了出来。 突围之后,他们没停下脚步,赶紧回到部队,继续投入战斗。曹世范后来还参加了攻打杏山子据点的战斗。那次任务更凶险,日军据点防守严密,火力强得离谱。曹世范还是冲在最前面,带着战友往上攻,可惜在最后关头中了弹,牺牲在了战场上,年仅21岁。张成利活了下来,继续跟鬼子干仗,后来也负了重伤,但具体下落历史没详细记载。 这俩人的事迹,在当时鲁中根据地传得挺广。曹世范牺牲后,战友们都特别难过,说他年纪轻轻就这么走了,太可惜了。可他的精神也激励了大伙儿,很多人因为他的例子,咬着牙坚持抗战。 于家岭村这事儿,挺能说明抗战那会儿的复杂情况。村长出卖八路军,不是个例。那时候,鬼子为了瓦解根据地,专门搞赏金政策,诱惑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干这种缺德事儿。村长这人,贪图小利,昧着良心把同胞往火坑里推,他的行为在村里人眼里就是个笑话。老百姓后来提起他,都是骂声一片,说他为了几块钱,把民族大义都丢了。 可话说回来,抗战也不是光靠英雄就能打赢的。像曹世范和张成利这样的战士,面对的不仅是鬼子的枪炮,还有这种内部的隐患。村长的背叛,让他们差点全军覆没,也反映出当时根据地工作的难度。八路军得一边打仗,一边防着这些“内鬼”,压力可想而知。 这事儿还让人看到,抗战胜利真不是靠运气,是无数像曹世范这样的人用命换来的。他们明知道前头是刀山火海,还是硬着头皮上,这种精神搁现在看,也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