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学计算机的,但代码越写越焦虑,一次职业规划彻底转了方向

谨川Lee 2025-04-10 15:57:43

他是典型的“技术出身但不想敲代码”的年轻人。本科是计算机专业,大三实习进了一家小型外包公司做后端开发。

但他来找我们时,已经整整“焦虑了11个月”。

他说:“我每天都在写代码,但我知道我没法这样干一辈子。”“我不是不努力,是我写着写着越来越迷茫,我不喜欢写代码,但我除了这个,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这就是很多理工科学生的真实状态:因为专业选得早,发现不适合时已经晚了;因为技能路径单一,想转行时完全没方向。

🎭 中段 · 职业规划到底怎么帮到他?

我们从三个关键步骤入手,系统帮他打了一场“转向战”:

① 能力+兴趣组合测评

我们用一套行为特质模型工具帮他拆出:

他逻辑推理力强,表达力中等偏上;

性格更偏稳定型,不太喜欢持续高压交付型任务;

对产品、流程优化类工作有天然关注,但不擅长从0到1创造。

也就是说:他不是不适合技术岗位,而是不适合“封闭型开发岗”这种环境。

② 明确转型方向:偏“产品协作”的岗位

结合测评结果与实习经验,我们建议他考虑偏技术理解+沟通中枢的工作方向,比如:

初级产品助理

数据支持岗 / 流程协调岗

平台型运营岗位(需要理解系统流程 + 沟通业务需求)

他一开始不自信,觉得自己不“文科”,做不了这些。但我们带他一起拆岗位JD,发现他很多过往的项目其实非常对口——只是从来没人帮他“翻译”。

③ 重构简历+做面试思维转化

原来的“参与某项目后端开发” ➜ 改为:“参与产品需求对接与后端实现,独立完成接口设计文档撰写,配合前端联调上线”;

原来的“优化SQL查询” ➜ 改为:“根据业务方反馈优化数据查询路径,执行效率提升40%,产品体验改善显著”。

我们还帮他做了两轮“非技术岗”模拟面试训练,从“讲功能”转变为“讲价值+协调+配合度”。

💡 最终结果:

第21天,他成功通过一家大健康行业平台的产品助理岗初面,第27天签约,月薪9.2K,岗位内容和节奏让他第一次觉得——“我是做得下去的。”

他后来跟我们说:“我没想到,我写了三年代码,最后最值钱的,是我会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