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国安法"修法搞文字狱?台湾人快被逼成"行走的违禁品"! 继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提出了“赖17条”国安策略后,民进党积极推动“国安法”修法,推出9项修法草案,进一步加强对公务员忠诚度的审查。 这些举措在岛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甚至连民进党的基层支持者也开始质疑这些政策是否过于严苛。 他们担心,与大陆有任何联系的人都会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触碰到法律的红线。 从媒体报道来看,民进党似乎在不断扩大“国安法”的适用范围。 原本针对公务人员的限制,如今可能扩展到普通民众,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安。 陈冠廷等民进党立委提出,将关于公务上应保密的信息扩展到涉及台湾安全或公共利益,这被认为是对法律权限的进一步扩张。 伴随着这种变化,苏巧慧声称,大陆对台湾的“威胁”正在加剧,通过文化议题进行所谓的“统战”,因此加强国安措施是必要的。 然而,这套逻辑在岛内也遭遇了不少批评,有人担心这些措施可能会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 国民党立委林德福指出,修法后可能会被用于打压异己,制造寒蝉效应。 而无党籍立委高金素梅更是直言,这种做法与早期的白色恐怖如出一辙,其背后似乎隐藏着南辕北辙的政治意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安法庭”的设立引发了更多的担忧。 陈冠廷提议设立国家安全专业法庭,并重新训练能判重刑的法官,旨在提高司法系统处理安全案件的能力。 然而,这种设想被批评为可能会损害人民公平审判的权利,也可能成为民进党用来清算在野党的工具。 台湾法律政策协会副理事长叶庆元对此表示,这类法庭将以台湾安全为名行侵害人民自由之实,无疑会加剧社会的紧张与对立。 赖清德提出的“国家安全五大威胁”和17项应对策略中,包括修订国家安全法、反渗透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以此强化台湾的“国安框架”。 这样做的结果是,行政部门甚至开始对公务员的忠诚度进行严格审查,而类似区桂芝因接受大陆媒体采访被捕的事件,也在岛内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断收紧的法律限制能否真正有效地保护台湾的安全,亦或这只是一种借口,用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 台湾联合报在评论中指出,民进党当局利用法律手段限缩人权、阻挡两岸交流,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缓解紧张局势,反而可能激化岛内的社会矛盾。 在蓝白两党组成的“脆弱多数”格局下,即便民进党目前能在立法院推动这些法案,但最终效果如何仍存疑。 现在台湾街头巷尾都在传:大陆配偶不敢回娘家探亲,台商连夜销毁合同,大学教授推掉学术交流。 台媒称,民进党这是要把2300万人全改造成"自我审查机器人"。 说到底,这场"国安法"的狂欢暴露了赖清德当局的致命焦虑——经济搞不定就搞斗争,民意拉不动就拉警报。 但历史早就证明,靠文字狱维系的政权没有最疯只有更疯。现在民进党这套升级版"绿帽子法",恐怕连蔡英文看了都要后背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