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都不想打了,为什么欧洲非得死撑乌克兰?原因很简单:一旦这场战火在乌克兰熄灭,接下来可能就轮到他们自己倒霉了,德国有工厂,波兰有农田,他们心里都清楚,与其让火烧到自家门口,不如现在就全力支持乌克兰,把这场战火挡在边境之外。 欧洲人比谁都明白,乌克兰是他们家门口的“防火带”。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看似远在东欧,但地理上离德国、波兰这些国家不过几百公里。德国的汽车工厂、波兰的麦田,都直接暴露在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之下。如果乌克兰被俄罗斯控制,欧洲的安全防线就会彻底崩溃。就像二战前绥靖政策的教训,今天退让一步,明天战火就可能烧到自家门口。 欧洲的能源命脉更是被这场战争死死卡住。过去欧洲4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切断了大部分管道供应,欧洲被迫高价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德国工业重镇莱比锡的化工厂,因为能源成本飙升,不得不缩减产能;波兰农民抱怨乌克兰农产品涌入导致本地粮价暴跌。但欧洲人更清楚,如果乌克兰战败,俄罗斯将彻底掌控黑海能源通道,到时候欧洲连高价买气的资格都可能没有。 更关键的是,欧洲的政治生态已经被这场战争深度绑定。法德主导的“志愿联盟”试图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维持对乌援助,德国甚至把火车工厂改成坦克生产线。这些动作背后,是欧洲对美国战略信任的崩塌。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不仅减少对乌援助,还威胁对欧洲加征关税,这让欧洲意识到必须自己掌握安全主导权。 欧洲的经济利益也和乌克兰深度捆绑。乌克兰是欧洲重要的粮食和原材料供应地,全球14%的玉米、10%的小麦都产自这里。战争导致乌克兰粮食出口受阻,欧洲多国出现粮价暴涨,德国面包价格一年内上涨37%。如果乌克兰彻底陷入混乱,欧洲的粮食供应链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欧洲的战略自主诉求更是被这场战争激化。欧盟推出“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打算投入8000亿欧元打造独立防务体系。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提议建立“欧洲核保护伞”,试图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这些动作看似激进,实则是欧洲在被美国“抛弃”后的自救。 欧洲的舆论和民意也在推着政府死撑乌克兰。德国民调显示,超过60%的民众支持继续对乌援助,尽管他们的能源账单已经不堪重负。这种矛盾心理背后,是欧洲人对历史的恐惧——他们担心如果再次对侵略妥协,就会重蹈二战的覆辙。 当然,欧洲内部也有分歧。匈牙利等国反对无限度援助乌克兰,担心影响本国经济。但在法德主导下,这些声音被压制。欧洲人明白,一旦乌克兰战败,俄罗斯的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波罗的海国家,甚至波兰、德国。到那时,整个欧洲都将陷入战火。 这场战争的本质,是欧洲在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战。美国可以隔岸观火,大卖军火,但欧洲不行。他们的工厂、农田、城市,都直接暴露在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之下。所以即便代价高昂,欧洲也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因为他们没有退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