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653年,34岁吴王李恪被诬陷谋反,留下4个儿子,均未成年,全部流放。死前,曾

1653年,34岁吴王李恪被诬陷谋反,留下4个儿子,均未成年,全部流放。死前,曾立下恶毒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家破人亡。”长孙无忌冷笑不止。 公元653年的长安城笼罩着阴云,34岁的吴王李恪被五花大绑跪在刑场中央,刽子手的长刀映着冷光。 这位身负隋唐两朝皇室血脉的藩王,至死都在嘶吼着对长孙无忌的诅咒。而高坐明堂的长孙大人,正眯着眼睛盘算着如何替新帝扫清最后障碍。 李世民晚年最疼爱的儿子李恪,生来就带着两朝皇室的光环,母亲是隋炀帝的公主,父亲是开国明君,这让他在贞观年间就坐拥益州三十六州、十七万七千户的封地。 朝中老臣私下议论,若非他血管里流着前朝皇族的血,当年东宫之位怕是要换人坐。这样的人物留在藩地,就像在龙椅旁搁了把淬毒的匕首。 长孙无忌想起3年前太宗临终时攥着他的手,浑浊的眼睛里闪着最后的光:“辅机啊,稚奴性子软......”话没说完就咽了气。 如今李治登基3年,朝野上下仍暗流涌动。前些日子收到密报,说益州军械库平白多了300具明光铠,这让他后脖颈直发凉。 长安城里流传的童谣也透着蹊跷:“杨花落,李花开,隋宫柳,唐庭栽。”市井百姓当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落在长孙无忌耳朵里就成了催命符。 他连夜召见刑部侍郎,把三年来搜集的所谓“证据”摊在案头——几封字迹模糊的书信,两个改了口供的王府属官,还有益州税银账本上几处红笔圈出的数字。 大理寺的审讯出奇顺利,当李恪被押解进京时,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有人说瞧见囚车里的人犯嘴角带血,有人说听见他在过通化门时高喊冤枉。 但这些传言很快就被新的话题取代——听说吴王府四位小公子最大的才12岁,全被发配到岭南瘴疠之地。 刑场上的李恪突然仰天大笑,他盯着监斩官手里的圣旨,牙齿咬得咯咯作响:“长孙老贼窃弄威权,构害宗室!列祖列宗在天有灵,必叫他满门抄斩!” 这话顺着秋风飘进皇城,正在批阅奏折的李治笔尖顿了顿,朱砂在宣纸上洇出个血红的圆点。 6年后的显庆四年,64岁的长孙无忌跪在黔州官舍的破草席上,看着窗外飘落的枯叶,突然想起李恪临刑前的诅咒。 当年他亲自设计的“房遗爱谋反案”牵连甚广,如今自己却成了“太子忠谋逆案”的案犯。许敬宗送来的白绫在梁上晃悠,像条吐信的毒蛇。 要说这世事轮回也真够蹊跷,当年李恪被扣上“意图复隋”的罪名,如今长孙氏的罪名里也赫然写着“勾结前朝余孽”。 岭南传来的家书说,流放路上最小的孙子染了疟疾,没撑过梅雨季节。他颤巍巍地起身踢翻凳子时,恍惚听见益州口音的咒骂声在耳边回响。